抢抓机遇促发展――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召开大会 总结2013年上半年工作

发布者:蔡超发布时间:2013-07-12浏览次数:82

711下午,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召开大会,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院长管华诗院士、党委书记吴强明、常务副院长于广利教授等学院党政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由吴强明书记主持。常务副院长于广利教授首先对2013年上半年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回顾。以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申报、筹建为重点,学院上半年工作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有序稳步推进,取得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绩。在药物合成和药理学方向新引进两名“英才工程”教师,完成了4名“青年英才工程”人才的考评交流,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院学术团队年龄结构和梯队建设更加合理、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佳绩频传:与青岛聚大洋海藻工业有限公司(我国第一个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的原料供应基地)签署本科生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加强了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博士生李晓雯、付鹏分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和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戚欣老师讲授本科生课程《药理学实验》获得2013年春季学期课程教学评估优秀成绩;科学研究任务量饱满,目前在研4项国家863课题进展顺利,有效保障和促进科研工作稳步提升;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不断增强,通过“积极走出去、努力请进来”,主动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高校科学家的交流合作,很好地宣传了学院的科学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影响力。

会上,院长管华诗院士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的建设情况向全体教职工做了说明。管院士回顾了医药学院的发展历程,80年代建设初期是以技术和工程研发为主,到90年代中期通过扩大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了药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近十年来,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成果丰硕,为筹建研究院并从事海洋生物医药工程技术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指出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经建立起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直至产业化服务经济发展的、围绕“成药”这一最终目标的完整海洋药物研发体系。当下,国内在药学研究领域同发达国家相比,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国内30-50%,国外约70%),产业化进程更是缓慢,成果“堆积如山”,但无法“顺流直下”产生成更多的新产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迅速,技术和工程开发却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新药的产出,无法充分发挥药学研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值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之际,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的海洋支柱产业之一,为药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研究院的建设既是药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蓝色经济特别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在需求。

研究院将利用产业发展产生的强大带动力,围绕新药研发,通过强化工程技术开发环节,极大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形成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工程转化、产业化发展的流畅运转体制和良性发展机制,让“成山”的科学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汇聚“成流”,不断加快研究成果向新药产品的流动转化。与其它常规的工程技术中心不同的是,研究院的建设以“工程技术”为核心,以“实用技术”开发和“新药产品”研制为重点,按照企业化运作,把研究院里的科学家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潜能,主动应对战略性新兴医药产业发展内在需求,力争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引领国内本领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药物工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原创地,并对全球海洋药物产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管院士表示,青岛市政府和学校高度重视研究院的建设,并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给予了重大的支持,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建设的信心。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应该努力抓住这一重大建设和发展机遇,利用研究院这一新平台,拓展和壮大学院的药学学科建设,全体老师应该团结努力,汇智汇力,众志成城,充分梳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新的平台上积极展现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医药学院大力发展、研究院顺利建设和个人事业不断前行而积极努力进取。

最后,党委书记吴强明进行总结,号召大家继续发扬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向上、精诚团结的优良历史发展传统,以研究院的建设为契机,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扎实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以开拓进取、积极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能力水平,促进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体事业蒸蒸日上,推动研究院建设快速发展。

会上还就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变化、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网站建设以及暑假安全工作等做进一步强调说明。海洋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常务副院长于广利讲话(上图)、管华诗院士讲话(下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