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公众的海洋文化意识

发布者:高辉发布时间:2018-06-15浏览次数:563栏目:海洋风采

——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专家访谈


  每逢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各类海洋文化活动频频举办。人们对海洋文化了解多少?又是如何理解的?针对什么是海洋文化意识,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如何?怎样增强海洋文化意识?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海洋文化意识涉及文化象征符号与价值观

  在古代农民和游牧民族的意识中,海洋是人类社会的边界,是天险和阻碍,而现代人把海洋作为自由、开放、大气的体现。普希金把海洋作为“自由的元素”,其蔚蓝色波涛上闪耀着“骄傲的美色”。中国传统文化则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效法对象,把博大包容看成海洋的品格。
  “这些文化符号象征,是海洋文化意识的精髓。海洋文化意识是把海洋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体现的价值观。”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思屈教授说。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曲金良教授认为,应该明确,海洋文化意识也有是非、好坏的问题。
  曲金良说:“不分是非、不分好坏,只一般性强调海洋文化意识的建设与强化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是‘是’与‘非’、‘好’与‘坏’?不同利益主体有不同的标准和价值尺度。站在公众的、民族的和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主体的角度,而不是个人的、经济集团的私利主体的角度,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海洋思想意识、观念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国民海洋文化意识大幅提升,却仍然薄弱

  背海则弱,向海则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国家海洋战略的支撑。海洋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良好的舆论环境、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如何?能否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加快推进?
  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对《人民日报》涉海报道的研究显示,我国主流媒体和国民对海洋文化的重视和海洋文化意识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呈大幅上升态势。李思屈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以来,随着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加快,国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得到迅速提升,海洋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亲海、爱海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
  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初显风采,沿海地区举办的各类海洋节庆活动特色鲜明,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文化品牌和旅游热点,海洋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海洋经济新的亮点,这些都是国民海洋文化意识增强的表现。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也对国民海洋文化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谈及国民海洋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李思屈说:“与美国、日本、英国等海洋国家相比,我国公众海洋文化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建设海洋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营造。”
  李思屈认为,海洋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管文化与管海洋的职能还需要进一步打通,加强海洋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进海洋文化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海洋新闻传播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报道专业水平和传播亲和力、渗透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文化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扩大。

制定政策  引领国民海洋文化意识提升

  谈及如何提升国民海洋文化意识,李思屈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对策。
  “要健全国民海洋教育体系。一是强化青年学生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体制建设,二是打造海洋主题宣传品牌,提高海洋文化节庆活动文化品质。”李思屈说,可以推进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以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为手段,培养新一代国民的海洋文化意识和创新能力;依托中国航海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海军成立纪念日等节庆,强化海洋文化宣传。
  李思屈还建议,要加快中国海洋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加强文化部门与海洋管理职能部门的协作,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研究。促进中国特色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及相关软科学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海洋文化建设重大理论研究。建立海洋文化传播专业队伍,提高专业媒体海洋文化素养。支持沿海城市建立特色海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沿海城市在城市形象和城市发展中融入特色海洋元素,推进海洋博物馆及涉海文化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建设,促进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海洋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