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沿海湿地 还家园健康之“肾”

发布者:hydxt发布时间:2017-02-06浏览次数:258栏目:海洋风采

  2月2日,是第21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减少灾害风险。”

  湿地是天然的“海绵”,被人们誉为“地球之肾”。它是淡水的“蓄水池”,维持着约2.7万亿吨淡水;湿地作为“物种基因库”,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和候鸟迁徙的“中转站”。湿地还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对于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海陆交错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滨海湿地。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地矛盾日益紧张,一些人的目光瞄向了大海之滨湿地,“向大海要土地”成了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土地增长方式。滨海湿地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我国沿海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服务功能严重退化。保护、修复和整治滨海湿地已成当务之急。

现状:面积锐减,生态功能退化

  我国滨海湿地主要有河口、滩涂、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和浅海水域等类型。从北到南,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呈现不同的景观,主要有鸭绿江口、双台子河口、黄河口、盐城、长江口、珠江口和广西北部湾七大滨海湿地。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是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落脚于此的候鸟种类达300多种、120多万只,是世界三大理想观鸟地之一;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以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和红海滩著称,那里有珍稀动物黑嘴鸥、丹顶鹤等水禽及斑海豹;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有保护较完整的红树林区,在那里可以观赏到群鹜起飞、蓝天碧海的诗意景象……

  我国滨海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许多近海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地,也是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护岸减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也是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托。加强滨海湿地管理和保护,维护滨海湿地生物及生态系统完整性,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遗憾的是,滨海湿地保护通常让位于经济开发。据国家海洋局滨海湿地调查,中国滨海湿地受损严重,滨海湿地面积锐减,滨海湿地质量明显下降,生态功能退化,滨海湿地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面积丧失了60%,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生态室副主任刘长安惋惜地说,滨海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导致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失去天然屏障,人类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减弱,沿海居民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滨海湿地资源减少,海洋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

原因:过度开发,不能承受之重

  导致滨海湿地资源减少、生态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家指出,滨海湿地面积锐减主要是因为围填海、海平面上升和泥沙淤积减少。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人类对滨海湿地资源的物质生产需求和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越来越多,渔业、养殖业、海洋工程、非法捕捞、旅游业等开发利用的强度超出了滨海湿地自身的承载能力,也是导致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减弱的重要原因。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曾江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滨海湿地状况不容乐观,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滨海湿地保护法,已有的滨海湿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滨海湿地管理形势严峻。在滨海湿地保护方面,政府、企业、公众诉求不同,难以形成共识,且有关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滞后,公众对湿地的生态功能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资金不足和缺乏较为完善的滨海湿地资源调查和生态监测体系等也制约了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

保护:政府发力,恢复湿地生态

  我国政府自1992年7月31日正式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来,认真履行成员国的义务和责任。近年来,我国在沿海地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了沿海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等活动,对恢复滨海湿地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我国政府又持续发力,着力增强保护力度,推动修复整治受损的滨海湿地。2016年1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7亿亩,新增湿地面积30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同时强调要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实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湿地用途监管机制,建立退化湿地修复制度,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完善湿地保护修复保障机制。

  国家海洋局作为我国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成员之一,高度重视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自《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协同沿海各级政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了沿海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2016年12月16日,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滨海湿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加强重要自然滨海湿地保护,开展受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修复,严格滨海湿地开发利用管理,加强滨海湿地调查监测。力争到2020年,实现对典型代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及市县级滨海湿地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开展受损湿地生态修复,修复恢复滨海湿地总面积不少于8500公顷。

建议:多措并举,守护“地球之肾”

  “反思过去,我们应该把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作为当前重要任务,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对于如何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刘长安给出了3方面建议:

  一是我国应实行严格的自然滨海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格滨海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海洋生态红线内滨海湿地面积不减少,地方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本海域内滨海湿地保护负总责,实行滨海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坚持注重成效、严格考核的原则,将滨海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探索滨海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拓展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的融资渠道。强化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不断增加滨海湿地保护率,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提高保护成效。结合“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重大海洋生态工程建设,对退化的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

  三是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大滨海湿地科研项目立项与研究力度,在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强滨海湿地生态站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与推广。制定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等技术规程或标准,健全滨海湿地监测网络,提高滨海湿地保护和修复成效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

  随着滨海湿地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国民的海洋环保意识持续提升,人们会更清醒地认识到滨海湿地的重要性。保护和修复沿海湿地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多方形成合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维护湿地生态功能。

滨海湿地

  鸭绿江口滨海湿地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主要由滩涂、滨海沼泽、浅海水域和人工湿地组成,湿地内共有鱼类88种,占辽宁省鱼类种数的82.6%,湿地内共有鸟类15目44科242种,鸭绿江滨海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亚涉禽北迁的最后一块停歇地,每年停歇的候鸟种类达300多种、120多万只,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黑嘴鸥等8种。

  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 位于辽宁省盘锦市,主要由滩涂、芦苇、碱蓬、浅海水域和人工湿地组成,是我国沿海最大的芦苇基地,同时平均海潮线以上的滩涂分布着大量的碱蓬。每年在此经停的候鸟多达172种,共记录到鸟类23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黑嘴鸥、白鹤、白鹳、黑鹳。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 位于我国海岸中部,主要由滩涂、碱蓬、芦苇、互花米草和人工湿地组成,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沿海滩涂面积约占全国的1/7,是我国滩涂沼泽湿地分布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已记录到的鱼类284种,鸟类394种,珍稀鸟类有黑嘴鸥、丹顶鹤等。

  黄河口滨海湿地 位于山东省东营市,由浅海水域、滩涂、芦苇组成,主要包括芦苇湿地、碱蓬湿地和贝壳堤岛湿地,这里具有世界上最年轻的河口湿地和大面积处于相对原生状态的滨海湿地,生境独特,物种丰富。共有鸟类265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2.3%。

  广西北部湾滨海湿地 主要由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生态系统组成,这里红树林面积为9197.4公顷,其中,北仑河口保护区所在的防城港市拥有全国最连片、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这里有鸟类13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种,分别是东方白鹳、黑灌、中华秋沙鸭,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斑嘴鹈鹕、海鸬鹚和鸳鸯等。

  长江口滨海湿地 主要由滩涂、浅海水域、芦苇、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碱蓬和人工湿地组成,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湿地,已记录到的鸟类28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黑灌、白头鹤、中华秋沙鸭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4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等。

  珠江口滨海湿地 主要位于深圳市、珠海市、中山市和江门市,这里植被生长茂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主要由滩涂、河口水域、红树林和人工湿地组成,湿地内已知的鱼类208种、虾类21种,记录到的水鸟共10目13科86种。

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海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兼具海、陆生态特征,具有特殊的水文、植被和土壤,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滨海湿地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缓冲区,具有涵养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固碳、调节气候、拦截陆源物质、护岸减灾、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态平衡等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

  滨海湿地具有大量陆源悬浮物和营养盐,给生物种群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物种保存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中国海岸带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统计,我国滨海湿地生物种类共有8252种,其中有浮游生物481种、浮游动物462种、游泳动物593种、底栖动物2200种。

●鸟类重要的栖息地

  我国的滨海湿地是候鸟南来北往的驿站、繁殖地和越冬地。在9条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中,3条经过中国迁徙的候鸟中,至少有27个全球濒危物种,其中以中国滨海湿地为主要栖息地的达24个。

●抵御气候变化的重要屏障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0%,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0%。滨海湿地的海藻场、海草床、护花米草、芦苇、碱蓬、红树林、护岸林带等滨海湿地植被构成了抵御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自然灾害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天然屏障,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降解陆源污染净化水质

  滨海湿地位于陆海交界带,生活污水、农用肥和工业排放物等陆源污染物,通常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通过湿地植被吸收,经化学和生物学过程转换而被降解、储存与转化,湿地中较慢的水流速度有助于沉积物的下沉,也有助于与沉积物结合在一起的污染物的储存与转化。滨海湿地中的许多水生植物能够富集重金属,从而参与金属解毒过程,能够有效缓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突出矛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