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喷薄而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11-05浏览次数:194栏目:发展规划

    2000年以来,山东省提出了建设半岛城市群、半岛制造业基地、生态省等战略措施,将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预示着山东新海洋时代的到来。

  在这10年的时间里,山东提出海洋资源修复计划,通过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等措施,使得鱼、虾、梭子蟹等海洋渔业资源量比10年前增加了50%以上;港口得到了迅速发展,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都超过了1亿吨;承担海洋领域“863”项目558项,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共完成海洋科研成果1500多项,有400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1万多名海洋科研人员从事着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人才拥有量全国第一,这些人承担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海洋研究项目。

  此外,10年来,山东省海洋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海洋渔业加速推进,海洋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建黄渤海近岸“海底森林”  修复海洋资源

  据悉,现在我国每从大海中得到2公斤水产品,其中就有0.5公斤来自山东。

  如此高产的海域引起记者的好奇。10月22日,记者来到山东半岛的莱州湾,探访这片海域10年来的变化。

  因为海域辽阔,物产丰富,莱州湾一直被人们称为是渤海的“粮仓”。记者站在海边看到一片蔚蓝,却不见渔民打鱼的场景。从事海水养殖业的王小雷告诉记者,这里的海域大部分被养殖企业承包,进行深海养殖,承包面积从几百亩到几万亩不等。“别看海面很平静,海底却活跃着有各种各样的鱼、虾、贝类。”

  在莱州湾的海边随处可以看到大型的石块和圆柱形的水泥管,这就是人工鱼礁。王小雷介绍道:“人工鱼礁下面的藻类和鱼类非常丰富,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链。即使把海参这样的海珍品放到海底,我们也不担心,因为大海里有足够的饵料保证海参的成活。”

  而就在6年前,这片海还面临着无鱼可捕的尴尬局面。“出海一次能打三两条鱼”,当地渔民孙宗哲告诉记者。

  “近些年来,受水域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渔民的收入严重下降。”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5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截至目前,修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达16.3亿元。这些资金用于人工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3大项目,计划在沿海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26.45亿单位,在近海建设18处人工鱼礁示范区和总面积约为2.4万公顷的7处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此外,包括烟台、威海、日照、青岛在内的150多个海产品养殖企业,目前也主动加入到海洋资源修复计划当中。截至2011年,渤海海域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建设面积达到3580公顷,形成了6个人工鱼礁片区。

  “开展海洋资源修复计划后,礁区里的海洋生物比投礁以前增加了15倍;还有很多鱼类原来没有的现在又恢复了,又能看到了。”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渤海的水质好了,生物质量上去了,越来越多的养殖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大海,开始进行深海立体养殖,比如在人工投放过海藻和鱼礁的领域上方进行网箱养鱼。记者一边听王小雷的介绍,一边看工作人员将4月份投入的名贵鱼种从鱼箱中捞出来。王小雷说:“渔业资源修复之后,水质环境好了,鱼吃得好了,1个月就能长到3两以上。”据介绍,王小雷所在的企业已经实现陆海接力养殖,效益越来越好,明年他们还准备将现有的13个网箱增加到300个。

  业内人士表示,建设人工鱼礁不仅可以保护、修复渔场环境和渔业资源,还可以发展以游钓为特色的休闲渔业游项目,并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目前山东省放流品种近30个,包括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金乌贼等地方名贵经济种类;大面积适宜海洋生物生活的“海底森林”在黄渤海近岸海底陆续构建。这一切构成了现在生机盎然的海底森林,也带给了渔民收获时鱼虾满舱的喜悦。

  集中集约用海  走建设海洋强省之路

  2011年1月,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沿海7市51个县(市、区),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中将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等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此基础上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至此,山东省集中集约用海从理念到实践都得以推进。每一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已成为一个蓝色经济高地、优势产业集群和生态环保示范区。

  山东集中集约用海示范区——青岛董家口港区,位于青岛南翼的琅琊台湾,港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码头岸线长约35.7公里,距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优良深水港。这座环拥大海的小城,正着力建设一港一城三湾四区的新兴经济体。

  近日,记者探访董家口港区时,正值一艘来自南美巴西的大型矿石船在缓缓靠近这座有着世界最大码头之称的海港。“这是一艘25万吨级的大型货轮,载货23.5万吨。”身着橘红色工装的孙波告诉记者,这是这个月第11艘驶进董家口码头的大型货轮。

  孙波是青岛港董家口分公司的生产副经理,在青岛港工作已有30年。这位“老码头”指着正为巴西船卸船的卸船机抓臂告诉记者,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卸船机,完全国产,每小时可以卸货3500吨。

  据孙波介绍,董家口码头长510米,有着40万吨级世界最大的深水泊位,码头上的运输皮带机达到6000多米。这座码头仅用363天便建成投入使用,一时被称之为青岛的“西海岸速度”。“当年刚到青岛老港区开始工作时,港口吞吐能力不过2000多万吨,现在整个青岛港达到了4亿吨左右。”孙波自豪地说。

  青岛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管新波说,200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为1.4亿吨,预计到2016年,董家口港区将建成50个以上泊位,新增货物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等于再造一个青岛港。

  有着119年历史的青岛港是中国特大型港口,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孙波表示,董家口港的建设让青岛港走进了世界特大港领地。依托深水大港优势,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海工装备3大产业园,逐步形成港口物流、临港重化工业、新能源利用、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董家口港区的经济发展给周围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平房和土路的小渔村。现在好了,村民都住上了高楼,踏上了宽阔的滨海公路,永远告别了泥泞的土路和矮小的平房。”当地村民杨先生告诉记者。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更好地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职能,山东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把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为重点,以深入实施集中集约用海为抓手,强化海洋事务综合协调,统筹海洋开发保护管理,努力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推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海上生明月,海上升山东。海上山东正喷薄而出。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