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科普的科学家——记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方宗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6-01浏览次数:751栏目:学界名人


方宗熙先生

    方宗熙教授是一位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科学家。1912年4月方宋熙先生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以烧窑营生。1926年,北伐战争消息传到云霄,年仅14岁的方宋熙,毅然参加了广东北伐军武装宣传队。1929年,他在云霄中学读完中学后便考入了厦门大学预科班。1936年夏,他在厦门大学本科毕业,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他除了钻研科学知识外,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不仅是厦门大学生物学会的第一批会员,而且曾任该会主席,主办过该会的会刊《生物学会刊》。他还写诗歌和散文,向一些左翼报刊杂志投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或介绍科学知识,或歌颂真理和光明,或鞭笞黑暗和恶势力。

    1936年,方先生于厦门大学生物学毕业后留任助教,后经友人介绍,于1938年初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巨港中华学校当教员。巨港是华侨集居地之一,他积极向当地华侨宣传救国的真理,组织学生义演,为支援国内抗日募捐。

    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方先生来到新加坡,参加了由胡愈之先生发起的中国民主同盟马本亚支部的创建工作,在华侨中进行爱国和民主活动。在这期间,他经常学习进步书刊和毛泽东的论文,并在支部领导下,在进步华侨学生和社会青年中进行爱国主义的宣传和鼓动工作,指导进步同学和青年们团结起来,坚持斗争、坚持民主、反对内战。他还经常为胡愈之先生主办的进步刊物《风下》等撰稿。

    此后,方先生得到友人的资助和英国奖学金,于1947年秋天,辞去新加坡华侨中学生物教员的职务,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专攻遗传学。1949年底,他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英国遗传学博士学位。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希望,在此之前方先生所做的一切正是为了这一天,他决心回国,报效祖国和人民。但由于当时英国政府的阻挠,他这一愿望难以实现。1950年,他应邀到加拿大担任多伦多大学的访问学者,然而他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在这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冲破阻力,终于在1950年冬经香港返回祖国。回国后,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生物学编辑室主任,他亲自编写了《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四本中学生物教科书。后于1953年调到山东大学任生物系教授。从1959年至逝世前,方先生一直担任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教授。在此期间曾任生物系主任和副院长,并担任《遗传》杂志主编,《海洋学报》副主编等。

    方宗熙教授是我国海藻遗传育种工作的奠基者,他和助手们先后完成一百余篇科研论文,主要有:《海带“海青一号”新品种的培育》、《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的实验》、《海带杂种优势的初步实验》等。他在海带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海带养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他用海带单个配子体进行单倍体遗传育种的研究,引起国际上的重视,这一研究成果,曾获得1978年春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在实验室工作中的方宗熙

    在繁忙的教学过程中,方先生始终没有忘记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他陆续写就《生物是怎样发展的》、《生物的进化》、《生命的进化》、《生物学基础知识》等科普著作,同时针对不同读者的要求,在选材上有所取舍,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好书,《生命进行曲》一书还译成了藏文与维吾尔文。方先生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十分注意加强科普作品的文艺性、趣味性,而且还注意挖掘科学知识本身的故事性,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给小读者以艺术上的享受。

    随着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前进,生物科学由观察生命活动现象逐渐深入到认识生命活动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便是人们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所设计的巧妙方法,是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的一种先进技术。运用科普作品宣传现代生物学知识以及遗传工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方宗熙教授晚年撰写科普作品的主要题材。《遗传工程浅说》、《遗传工程》、《遗传工程——定向改造生物的新科学》等单行本的相继出版、针对水平不同的读者,通过深浅不同、内容类似的科普著作,使读者对遗传工程这门崭新的生物技术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方宗熙教授不仅撰写了百万字的科普作品,还根据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撰写了科普创作理论探讨文章。1978年5月,他在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写什么,怎么写》一文,对科普创作的选题,加强作品的思想性、写作程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方先生认为:对科普作品强调科学性这是永远不会过分的。理由很简单,科普作品在于介绍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命根子。

    方先生在科普创作中,除撰写科普文章外,还充分利用科普广播、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授科技知识。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期日演讲会”节目中,进行了海洋开发方面的专题科普讲座,即通俗又生动,受到广大听众的称赞。他也十分关心《海洋》(今《海洋世界》)杂志的诞生和成长。当《海洋》杂志在祖国大地上一出现,方先生就像爱抚和关心年幼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心血,并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一批作者。他于1976年开始在《海洋》上连续发表了《海带单倍体育种实验》、《略谈海洋有机物的生产》等文章。他晚年尽管科研、教学和社会活动十分繁忙,但仍然坚持为《海洋》撰稿。就在他逝世的前一年,还为《海洋》杂志撰写了《略谈菊石是怎样绝灭的——兼论灾变论》一文,因而他成为《海洋》读者们十分熟悉的朋友和老师。

    方先生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端正地写着“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他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在长期的科普创作中,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晚上检索所需资料卡片,翌晨黎明即起身伏案写作,几乎天天如此。在科普创作的征途上,方先生呕心沥血、历尽艰辛,笔耕五十余年,为后人留下了几十册和几百篇科学作品,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方先生把科普创作看作是一名科学家份内的工作。因此对待科普写作十分勤奋和严谨。有一年的春节,寒风凛冽,鹅毛大雪纷飞,方先生和夫人江乃萼吃罢早饭后,不是按照春节习俗走亲访友,而是匆忙赶到实验室工作,进行科研实验以后,又利用实验间隙修改起急等交稿的科普作品。

    全国科学大会以后,科普创作的春天来到了。方先生满怀激情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中国科普作协、山东省科普作协代表大会,推选他为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山东省科普作协理事长。1984年1月4日~19日,在中国科普作协“二大”会议上,方先生带病参加了大会,并在会上致开幕词。他与华罗庚、茅以升、高土其、钱学森等十七位科学家一起,受到大会的表彰,同时接受大会推选他为中国科普作协荣誉会员。

 作者:李明春           

     

    另记

    2012年5月11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我国海洋生物遗传与育种研究奠基人方宗熙先生的塑像在鱼山校区揭幕。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方宗熙教授家属代表方菁,海洋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方宗熙教授弟子代表、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共同为塑像揭幕。

  李巍然在仪式上致辞。他谈到,1953年方宗熙应童第周的邀请来青岛担任山东大学教授,开启了学校的海洋生物遗传学研究,后筹建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并先后任海洋生物遗传教研室主任、海洋生物系主任和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等职。方宗熙教授一生潜心学术、治学严谨,在我国海藻遗传学领域开展了富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中国在国际海洋植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由他建立的海带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是我国海洋生物细胞工程育种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在海藻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此为基础,方宗熙教授创立和发展的海洋生物遗传学科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李巍然表示,方宗熙教授一生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桃李满园。今天的海大学人,应当继承方宗熙教授的学术薪火,弘扬他的科学精神,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做出新贡献。


方宗熙先生塑像揭幕

    方宗熙塑像立于化学馆前绿地中央,周围百年银杏、梧桐,挺拔的水杉、苍翠的青松环绕,在后学缅怀先辈的同时,也为底蕴深厚的鱼山校区新增一处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海洋生命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华在仪式上宣读了塑像碑文。方宗熙教授家属方江,同仁戴继勋、陈登勤、欧毓麟、崔竞进、张学诚等,弟子代表张全启、孔杰、徐建荣等及海洋生命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揭幕仪式。

来源:海大新闻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