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呼唤蓝色金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9-25浏览次数:139栏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



    金融是蓝色经济的杠杆
  “十二五”期间,蓝色将成为青岛经济的主色调,要想增加这一主色调的深度,来自金融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让金融先蓝起来。
  今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包括青岛在内的半岛城市来说,无疑是一大机遇。而在蓝色经济的发展中,不论是区域布局、产业培育,还是科技提升、环境保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杠杆力量不可忽视。”市人大代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行长王纪全表示,面对蓝色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将金融本身作为重要产业加以扶持和推动;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为各相关产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青岛将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格局,壮大海洋船舶、海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有支柱海洋产业,培育发展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油轮经济等新兴海洋产业和涉海服务业,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前所未有。
  组建“蓝色银行”
  市人大代表、青岛银行行长郭少泉的建议更为具体——选择本地法人银行为主体组建商业性蓝色经济银行。
  “深圳特区、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区域性法人银行和金融体系建设等金融改革创新,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才能持续推进并取得丰硕成果。”郭少泉介绍,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福建海峡银行,都是在当地经济大开发、大开放的背景下由当地政府推动成立,不仅自身逐步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投融资的“主力军”和全国银行业的“生力军”,更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根据当前的金融监管政策,以现有法人银行为主体改组成为‘蓝色银行’,是最可行的选择。”郭少泉介绍,青岛银行是目前青岛唯一的法人银行。不论是所在区位、资产规模、网点布局,还是管理水平、发展潜力,把青岛银行办成“蓝色银行”,既与青岛在整个蓝色经济区中的作用和地位相匹配,也具备牌照、机构、管理等成事条件。
  在郭少泉看来,“蓝色银行”的未来不仅局限于青岛和山东半岛,其目标直指全国性股份制银行。
  不少短板需补齐
  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看来,对于致力于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青岛来说,其金融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最近几年,青岛在引进金融机构方面力度很大,仅仅去年就达到了64家,但在类别上还不够丰富,银行、保险公司较多,而信托机构、基金公司等类别则很少。”市人大代表、浦东发展银行青岛分行行长常征认为,青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一大问题就是金融体系不健全。
  “以基金为例,青岛比天津落后太多了!”郭少泉曾在招商银行天津分行工作,对天津的金融发展比较了解,据他介绍,天津现有几百只基金,规模达到上千亿元,而青岛只有10多只基金,不仅数量少,规模也小。
  青岛已经意识到了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青岛把金融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首,将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发展蓝色金融。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各类金融机构,适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建设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期货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设立和引进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各类投资基金。开展金融创新业务试点,建设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
  郭少泉认为,人才缺乏是青岛金融的另外一块短板。“青岛的专业金融人才和高端金融人才一直非常紧缺,不仅无法和北京、上海比,与大连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常征建议,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金融产业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在人才扶持、金融环境营造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出台资金、政策等扶持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到周边设立分支机构,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