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梦想 ——第三届海洋夏令营活动剪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8-29浏览次数:242栏目:海洋夏令营

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海边出生海里成长。
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飘流四方。
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
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我的故乡我的故乡。
——摘自电影《大海在呼唤》主题曲

    初见之惊艳

    古人有诗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形容初见的美好。8月1日建军节这天,怀揣着对大海和海大的梦想,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126名准高三学子走进海大园,开始为期4天的海洋夏令营生活。对于准高三学子而言,如果说昨天的你对海洋还一无所知,那么今天,你将真切地去感受这片蔚蓝。
   
    营员们走进哥特式风格建筑群落的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惊叹传说中的中国高校十大最美校园之一果然名不虚传:中西结合,古色古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满目青翠。深呼吸,沁入心脾的是草木生长的葳蕤;闭上眼,耳畔传来的是泠泠流水的清响。宿舍的双人间干净明亮,餐厅的饭菜多样美味。一切的一切,只能说——初见:惊艳,心花无涯。

    海洋之初识

    开营仪式后的首场讲座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全国海洋观教育基地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观教育中心主任干焱平教授主讲,他从多角度以生动的事例剖析了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现状,谈及了我国的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不容侵犯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棘手的钓鱼岛问题,海洋污染的问题,紧紧揪住了营员的心。“蛟龙号”的5000米深潜,实现了几代海洋人的梦想;海大“东方红2号”船的乘风破浪,坚定了我们探索海洋的信念。
    干焱平是一位用心爱国、用灵魂维护着中国不容侵犯的海洋权益的教授。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他向营员们展现了海洋的重要地位,仿佛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吸引着营员们向前,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构建这幅蓝图哪怕最微小的一部分。世界的未来在海洋,中国的未来更是在海洋,用心聆听干教授的讲座,就像走进一个个关于海洋的故事,有骄傲也有辛酸,祖国的未来需要年轻学子们去承担。
    营员陈旭冉在听过干教授的讲座后,对紧迫的海洋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她来自烟台临渤海的一个海滨小镇,听起来似乎很浪漫。是的,曾经她也是这样想象自己的家乡的,但是现在这样的想法可能就很“无力”了。小时候,她很享受光着脚丫在细软的沙滩行走,近海很干净,可以看到小鱼在自由地游动。如今,因为填海造陆,海越来越远,即使走近海岸线,也会迎面扑来刺鼻的恶臭,海水的颜色逐渐变黑。走过海鲜市场,就会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海鲜怎么这么少呀?”。捕鱼人说:“看看咱这边的海,都快变成死海了”。她眼眶瞬间湿润,心里默念“那不是黑海,不是死海,那是世界的重要战略要地,那是看着我、看着这座小镇一天天长大的那片海!”这不仅是“杯具”更是“餐具”。
    陈旭冉说,我们都知道,山东正在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是毋庸置疑的。关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些90后都有深切的感受,但是实现蓝色的梦想,还需要优秀的海洋人才。听过干焱平教授的演讲,陈旭冉深感振奋,感觉自己就像战争时代的士兵一样,受到鼓舞正要冲锋向前。
    
    为了巩固对海权知识的了解,讲座后营员们参观了国家海洋局资助、中国海洋大学承建的主题为“知我海权,建我海洋强国”的中国海权教育馆。

    极地之召唤

    “也许海大只是极地科学的一滴水,我们愿为这滴水映射出太阳的光辉;也许海大只是一只羸弱的蚂蚁,我们也愿蚂蚁的奔忙创造出未来的希望。因为海大的科学努力代表着国家的需求、人类的未来。”
    曾四次登陆北极考察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史久新教授和营员们共分享了在极地考察的酸甜苦辣咸的经历。2007年至2009年,50年一度的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正式开始,中国海洋大学也扬起风帆,开始了大规模极地之旅。先后有24名海大师生前往极地,挥洒着青春和汗水,拼搏在那艰苦与危险的世界,为国际极地年作出宝贵的贡献,延续着前人的事业,创造着科学的辉煌。
   
    营员们在讲座后对两极抱有了极大的向往,纷纷梦想有一天能在海大实现自己的极地梦。巨大的白色冰川连绵起伏,确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绝除尘。海冰如落叶罗裙,点缀在浩渺大海之上,千载悠悠白云之间。科考船的队伍如同一抹燃烧的红色火焰,在凄神寒骨的极地上下求索。科考队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激励着营员们为国家的极地研究热情作贡献。

    大海之心音

    让你知道大海,让大海知道你。
    如果你选择海大,你可以在这里通过选课的方式在傅圣雪教授的课堂上学会怎样潜水,只需要9节课,不管是初学游泳者还是旱鸭子。
    傅圣雪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声学教授,平时兴趣爱好广泛,曾为崂山校区综合体育馆梁顶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漩涡造型辅以蓝天白云外观的吸音挂件,确保了体育馆内音响效果,满足了场馆的比赛要求。为奥帆赛的承办城市青岛在音乐广场设计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字钢琴,并入选吉尼斯纪录。“钢琴王”为青岛作为奥帆赛承办城市锦上添花。
   
    傅教授的语言幽默诙谐,配上夸张的肢体语言,被营员们誉为海大“最有范儿”的教授。讲座中,他还在现场示范了他年轻时做潜水队长怎样徒手抓蟹。在潜水课中他寓教于乐,从动量定理和流体力学的原理分析怎样学会潜水。潜水结课时,还组织学生排演剧本,表演学习潜水的成果,让学习时时富有乐趣。

    实验之迷恋

    有趣的饮水鸟在没有任何动力装置下却不停地低头去喝水,你能找到答案吗?走进趣味物理实验室,这里有老师通过力学、热学、光学等原理为你揭开物理那层神秘的面纱。“逆风行舟”、“椎体上滚”、“雅各布天梯”和寺庙里常看到的“鱼洗”,打破了一些所谓真理的认知,爱因斯坦说过:“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各种冗长又富有神秘感的物理名词,有趣又奇幻的物理现象,激发了营员们对物理研究的浓厚兴趣,引导着他们敲开了物理学科的大门。
   
    营员们参观了海洋物理实验室,大型风流浪综合闭合教学演示水槽让他们近距离地了解了风流浪的形成。在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营员们完成了生态球和标本的制作。
   
    所谓生态球就是依据自然界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运行规律设计制造的简单的人造生态系统。生态球由透明的玻璃球体组成,其中的非生命物质有水、沙、无机盐类;生命物质包括三类:水草和藻类(初级生产者)、鱼(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光线从外部向瓶内辐射,瓶内外不断进行热交换。
   
    营员们在位于太平角的海边采集生态球所需要的标本。来到海边正时涨潮,营员们便从潮间带向岸边逐步采集。在这里,营员们共同合作,采集了鱼、虾、蟹、鹅卵石、海藻等等。回到实验室,实验过程中营员们对海洋小生命进行了氧气平衡计算,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全封闭的生态球并制作成标本。
   
   

    快乐之营盘

    在夏令营联欢晚会上,营员们一一亮出了自己的绝活,唱个小曲、吟首藏头诗、演奏乐器、表演跆拳道、讲讲自己家乡的逸闻趣事,年轻的营员们在海大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让夏令营掀起一番又一番高潮。
   
    四天的夏令营是短暂的,但营员们在这里收获更多的是让他们受益匪浅的做人道理。在夏令营的4个班级里,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被大家称为“天意哥”,他就是张念宾老师。天意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位“天意哥”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磨砺讲述了怎样去实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梦想。使营员们感到,所谓“幸运”必然来自于大量汗水的付出。

    海大之畅想

    目前,海大有68个本科招生专业,本科招生规模控制在3850人左右。有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部分外语专业提前单独招生测试(小语种)、艺术特长生、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等特殊种类招生。在高考录取中还有国防生、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新疆班、内地西藏班、定向生等招生种类。海洋夏令营营员大部分是各省高中即将升入高三的在校学生,夏令营这种形式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提供一个了解海大、感受海大大学生活的机会,举办海洋夏令营对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提高我校知名度和生源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夏令营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我爱海大,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从这里扬帆起航。”——这是海洋夏令营所有同学们的心声。
    如果你想来海大,实现蓝色的梦想,海大敞开怀抱欢迎你——这是每一位海大人对有志青年的召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