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6-22浏览次数:1618栏目:涉海教育及科研机构

    基本概况

  现有在职职工35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人,正高级科技人员61人,副高级科技人员50人,具有博士或硕士以上学位人员169人,客座院士4人,客座研究员17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17人。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三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我国台湾等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先后承担或参与完成了中美长江口合作调查研究、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UNDP厦门示范区厦门海洋环境监测与污染管理效果评价,以及UNEP、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国际科学组织和国家的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发展壮大

  回眸50年的建设与发展,三所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建所初期,三所率先在国内开展福建海岸带调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组织参加“全国海水淡化会战”“718会战”。“文革”结束后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以来的20多年间,三所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台湾海峡以西综合调查研究、东海大陆架调查研究、东海污染调查研究、南海中部海域综合科学考察、我国近海环境专项调查研究、全国海岛与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以及南大洋和南、北极科学考察等一系列重大的科学调查和研究项目。特别是近几年年来,三所承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有海洋“863”、航天“863”等高新技术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环境调查、“973”项目、支撑计划基础性与公益类研究项目、国家重大海洋科学调查专项、中国大洋协会重大专项和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总经费达5亿多元人民币,并在生物技术的有关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已显出良好的产业前景。这些工作的开展,更使三所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战果硕硕

  近几年,三所承担的发表论文970多篇,其中SCI收录330多篇,出版各类国家海洋标准、专著、大型调查报告近百部,取得科研成果近200项,申请发明专利3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成果18项,部分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8年,海洋三所实现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经费总额近1.6亿元。

    包括内容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是一所集海洋生物、化学、地质、动力、遥感、声学、环境与生态、极地与深海科学、全球变化科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国家公益类综合型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据2008科技部对100家国家级公益类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我所名列第11位。在海洋生物技术与资源开发、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台湾海峡与热带边缘海应用海洋学等主要领域的研究独具特色,居国内领先水平。

    经历成就

  三所现有资产总额3亿多元,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科研实验与办公用房3万平方米,馆藏中外科技书刊8万多册,主办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台湾海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甲级《海洋工程勘察设计证书》、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甲级《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资格证书》、甲级海洋工程综合类《工程勘察、设计证书》,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环境工程设计证书》,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主要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内容有海洋工程勘察与设计,海洋工程环境综合调查,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与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规划与区域用海规划,海洋数值模拟,海洋岸线修复整治,赤潮、风暴潮灾害应急监测等。

    方针政策

  近10来年,三所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积极步入社会、走向市场,依靠科技优势,开展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项目前期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赤潮灾害防治、海洋环境监测与生态监控、海洋化工精细产品、海洋生物保健品等的开发,并着力于帮助、协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服务于国家海洋局管理职能需要,不失时机调整机构设置,先后建立 “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中国大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发基地)、“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开放实验室”、“海洋声学与遥感开放实验室”、“台湾海峡与热带边缘海海洋动力学实验室”、“海洋与海岸地质环境开放实验室”、“海洋化学与环境监测技术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化学与化工研究中心”、“海洋环境管理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部门,和以面向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主的“厦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以及若干科技开发公司,主要从事海洋环境调查、研究、开发和保护,同时参与大洋调查研究、极地科学考察;在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药物研究开发技术、海洋地质年代学、海洋水动力数值模拟、风暴潮数值预报、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碳循环、赤潮研究、污水处理技术、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强化国家攻关项目的创新研究力度,另一方面大大地拓展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路子。

    巨大贡献

  10多年里,在完成国家和海洋局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三所先后承担完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前期生态调查、核电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浙江秦山核电站放射性本底调查等一大批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部门委托的大中型项目的可行性调查、环境影响评价和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等任务,近年来,海洋三所更是主动投入厦门市社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与海域管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承担各类海洋技术开发与服务项目260多项,为国家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环境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强化海洋管理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成果

  1、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我国十大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此研究工作进展在当年《Nature》杂志上给予连续追踪报道,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实用的WSSV快速检测PCR试剂盒,并在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推广应用,为该病毒的早期预报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该项目2006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2、建立了我国首个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拥有深海高压培养设备,具备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条件;开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发表近百篇论文,大部分被SCI收录,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主持勘定福建—广东、广东—广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海上边界,并获国务院批准执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极海区碳通的对比研究被WMO联合委员会评价为是IPY的核心项目,大大提高我国在极地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5、主持编写和修订了《海洋监测规范》、《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
  6、出版有《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中国海湾志》福建、广东、海南分册, 《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成》、《北极海洋环境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对策》、《文昌鱼生殖神经内分泌生理学论文集》、《中华白海豚保护》 等几十部专著。
  7、主持《南海中部调查图集》、《南海海洋水文气象图集》《南海环境图集整编——生物分册》 、《南海环境图集整编——化学分册》等大型海洋基础资料图集的整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实测资料。
  8、开发建设了基于ArcGIS系统、Oracle数据库组件的台湾海峡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统,是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等敏感地区首部汇集全面资料的信息系统。
  9、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数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成功组织召开了“海洋极端生物国际研讨会”、 “中法海洋科学双边研讨会”、“南中国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