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之台风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6-10浏览次数:340栏目:海洋灾害

    台风的范围很大,它的直径常从几百公里到上千公里,垂直厚度为十余公里,垂直与水平范围之比约1∶50。台风在水平方向上一般可分为台风外围、台风本体和台风中心三部分。台风外围是螺旋云带,直径通常为400公里~600公里,有时可达800公里~1000公里;台风本体是涡旋区,也叫云墙区,它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其直径一般为200公里,有时可达400公里;台风中心到台风眼区,其直径一般为10公里~60公里,大的超过100公里,小的不到10公里,绝大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
    台风在垂直方向上分为流入层、中间层和流出层三部分。从海面到3公里高度为流入层,3公里~8公里高度左右为中间层,从8公里高度左右到台风顶是流出层。在流入层,四周的空气作逆时针(在北半球)方向向内流入,愈近中心风速愈大,把大量水汽自台风外输入台风内部;中间层气流主要是围绕中心运动,底层流入现象到达云墙区基本停止,而后气流环绕眼壁作螺旋式上升运动;中间层上升气流到达流出层时便向外扩散,流出的空气一部分与四周空气混合后下沉到底层,一部分在眼区下沉,组成了台风的垂直环流区。台风气温愈到中心愈高,气压愈到中心愈低。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是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是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是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不减?

    台风登陆后深入内陆,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速逐渐减小,强度大大削弱。但这时往往会暴雨倾注,造成山洪暴发、冲毁水库、淹没田地等严重的洪水灾害。
    那么,为什么台风登陆后强度减弱而暴雨却不减?这是因为台风是围绕低气压中心猛烈旋转的热带大气旋涡,当它登陆后,受到粗糙不平的地面摩擦影响,风力便大大减小,中心气压迅速升高强度减弱。可是在高空,大风仍然围绕着低气压中心吹刮着,来自海洋上高温高湿的空气仍然在上升和凝结,不断制造出雨滴。如果潮湿空气遇到大山,山的迎风坡还会迫使它加速上升和凝结,这样一来那里的暴雨就更凶猛了。
    有时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台风登陆以后,已疲惫不堪,风力减小,中心移动缓慢,甚至老是在一个地方停滞徘徊。这样,暴雨一连几天几夜地倾泻在同一个地区,暴雨造成的灾情就更严重了。

    为什么在台风眼里反而没有风?

    台风是热带海洋上的大风暴,它实际上是范围很大的一团旋转的空气,边转边走,四周围的空气绕着它的中心旋转得很急。空气旋转得越急,流动速度越快,风速也越大。但是在台风中心大约直径为10公里的圆面积内(称为台风眼),因为外围的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到里面去,那里好像一根孤立的大管子一样。所以台风眼区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因而也就没有风。
    不但如此,由于台风中心外围的空气一方面环绕中心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另一方面还挟带着大量的水蒸气上升,形成大片灰黑色密布的云层,下着倾盆般的暴雨。而在台风眼区,空气是向下沉的,因而云消雨散,会出现暂时的晴天,夜间还能看到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只有6小时,台风眼就过去了,接着天气又重新变得很恶劣,仍然是狂风暴雨。
    台风眼内虽然风小天晴,但是海上的浪潮却非常凶险。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气压,和它四周比起来降得特别低的缘故。在台风中心登陆的地方,往往引起很高的浪潮。沿海堤地带,有时还会引起海水倒灌,造成很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预先做好防台、防汛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