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海洋民俗文化 山东渔民“祭海”风俗(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30浏览次数:307栏目:传统习俗

    周戈庄位于青岛即墨市以东50余公里处的田横镇,是一个自然渔村。村民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常年在海上漂泊,因此他们祈求神灵保佑,当然也就尊龙王为他们所信仰的神祗。因为在神话传说中,龙王是住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所以一般在靠海的地方都建有龙王庙。
   
据说,“祭海”在历史上的名称就叫上网节(渔民出海前要把网具运上船,叫“上网”。),它是渔民自发地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海龙王而举行的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一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已无法考证。过去对祭海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在谷雨前选一个吉日进行。自1992年开始,当地政府将这一“盛事”纳入统一管理,规定了具体的日子,即每年的阳历3月18日。
   
周戈庄的海滩上建有一座龙王庙,据说原来庙内塑有龙王(人像)尊像坐中,赶鱼郎、帐先生侍两旁,文革期间被毁。现已恢复,但原貌已不存在,平时也不供村民使用。当地对祭海活动历来就非常重视,提前两三天就要做祭前准备。在诸多供品中,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供品,就是每家必须宰杀一头猪,所供的这头猪必须是整猪,而且清洗干净后还要精心打扮,嘴衔红花,身披彩绸,特别是猪背上要蒙上一层形似渔网的板油脂皮,寓意是希望一网下去可捕到肥猪般的鱼。准备期间,村里的渔妇们更是忙个不停,她们要用自己的高超技艺精心制作各种面食供品,其中主要是馒头(也叫饽饽)。做馒头要有技巧,不仅做得大,时间长了也不裂,而且更重要的就是对其加以绘饰。村里很多巧妇们做的馒头,都是由老辈儿传下来的,所以在图案上都是那么古朴典雅,非常具有传统风格,如“丹凤向阳”、“并蒂莲花”、“对蝶飞舞”、“双鱼戏水”、“金龙盘柱”、“双龙戏珠”,还有花草图案“菊”、“梅”、“蓝”等,形似逼真,令人叫绝。还有用面塑出的“神虫”、“鱼”、“虾”、“蟹”等动物造型,堪称一绝。这些供品馒头“之大”(重达两公斤以上)、“之美”,可谓是非常有价值的观赏品和精美的艺术品,有人曾风趣的说这简直是一个“赛馍会”。
   
祭前准备做好之后,接着就是“祭典”仪式。是日清晨,一种充满乡情海韵的民间祭祀活动就在村前的沙滩上拉开了序幕。村民们抬着宰好的整猪,渔妇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提着供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海滩上。各家都非常有秩序地将供桌、供品摊摆开来,在供桌前还要有一只雄鸡,取意“大吉大利”。应该说,海滩上最热闹的就是各家往庙前的照壁上贴对子,由于照壁较小,好多对子都是重叠罗压,看上去琳琅满目,内容也非常丰富,基本上都是预祝丰收的吉祥话语,比如“水不扬波”、“满载而归”、“金玉满堂”、“风平浪静”、“天保发财”等等,这都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一般在上午九点,上网节正式开始,海滩上鞭炮齐鸣,礼花喧天,万头攒动,一片欢腾。剧团扎台唱戏三天三夜,秧歌、龙灯、旱船、腰鼓及各种民俗表演纷纷登场,热烈的场面极为壮观。随着阵阵的鞭炮声,渔民喜悦地迎接一年新生活的开始。
   
周戈庄的“祭海”风俗是一种海洋民俗文化,它完全是由渔民自发形成的一种信仰、崇拜,它代表着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以及渔民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在设计展览方案时,最多考虑的是将其动人的场面再现给观众,以“写实”的艺术形式渲染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青岛的民风、民俗,给青岛这座美丽的城市添上一份光彩,也为青岛旅游文化增加一个重要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