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养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3-02浏览次数:299栏目:海洋经济

       2008年6月24日,国家农业部渔业局质疑香港海洋公园在处理中央赠送的中华鲟时,是否有考虑不足的地方,令其中一条死亡。发言人指出,希望海洋公园可与内地专家充分沟通,避免同类事件发生。他表示,中华鲟在动物链是有天敌的,但想不到会受到“海狼”鱼攻击。 
      2008年6月25日,国家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宗民庆证实,双方同意将中华鲟与“海狼”鱼放在一起。他认为事件纯属意外,焦点不应放在责任谁负的问题上。不过,农业部渔业局综合处何处长却质疑,香港海洋公园或有考虑不周之处,特别是技术处理上,但他认同无须追究责任。
  饲养中华鲟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对事件感到意外,他说公园可能有处理不周,以为人工饲养的鱼没有攻击性。他又说,中华鲟单独饲养比较好,即使是北京海洋馆都会将之分开饲养,设置专池。
  第二条赠港中华鲟死亡之后,内地专家为香港海洋公园保育中华鲟提出三项意见,包括:改善养殖条件;加强治疗防疫;减少人工操作和接触。专家称,根据海洋公园方面的汇报,该条中华鲟主要是因外伤感染导致死亡。根据内地专家组的意见,海洋公园加紧对两条出现相似症状的中华鲟进行治疗,并计划将其余健康的六条中华鲟暂移到有护理设施的饲养池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估计第三条死亡中华鲟“1号”是未能适应海化环境,影响免疫系统而死亡,但具体死因仍有待解剖后确定。危起伟解释,野生中华鲟在淡水环境下生长,到半岁至一岁时会游到大海,其后又回到淡水河中产卵,称为“海化”过程。现时香港海洋公园的中华鲟是人工饲养,专家一直希望掌握这类中华鲟产卵繁殖的技术。
  内地专家指出,中华鲟面临濒危的挑战,数目已逐渐减少。而内地的繁殖都以淡水为主,香港海洋公园主要提供平台研究中华鲟在咸淡水的适应及习性,承认内地和香港至今未能突破淡水转咸水的饲养技术,减低中华鲟在海化过程因不适应而死亡的问题。
  对于为何明知香港未掌握海化技术,还要送来年纪大的中华鲟进行海化,香港海洋公园动物及教育总监吴守坚说,内地与香港是共同研究此项目,年纪大才海化是研究方向之一,好让它们年轻力壮返回海洋觅食,或者更好成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