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是指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固化制度、优化流程、细化责任、强化监控等手段,力求使权限法定化、责任明细化、风险具体化、行为规范化。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防控廉政风险保障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引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是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
高校廉政风险不容忽视
近年来,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员工数量、资产购置和基建投资规模、学校经费总量都呈高速增长趋势。仅就天津市学校基本建设一项统计,2007 年至2009 年,市教委投资施工项目累计达114 个,施工建筑面积734.21 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达53.72 亿元。高校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在人、财、物方面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高校与市场的经济接触越来越紧密,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对高校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越来越强。如果对形势分析判断不准,监督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就会出现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盲点,产生廉政风险,从而酿成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
2010 年初,课题组对天津市20 所高校1979 名师生员工进行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物资设备采购、资金管理是群众普遍认为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问题最突出的风险点,部分被调查者还特别指出,高校新校区的大规模投资、基建、招标、采购存在着发生腐败问题的隐患。
据此,我们认为,廉政风险普遍存在于高校各项权力运行、资源管理的岗位和环节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设备采购、招投标、招生考试、医药购销、公款出国(境)考察、后勤服务、学生体检以及教师课时费、学生经费发放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更是需要重点监控的廉政风险点。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目标和原则
加强高校廉政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作,只有积极构建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将廉政风险的内控机制应用到高校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得到体现,才能不断发挥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而构建有效管用的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遵照相应的工作原则。总结天津的调研情况来看,这一机制的目标主要应包括: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立足源头预防,着眼权力监督,注重风险防范,规范岗位行为,不断强化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责任,化解廉政风险,减少高校违纪违法案件的发生,规范高校各项具体业务管理,达到发现问题更及时,弥补失误更迅速,责任追究更到位的综合效果。
在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中,还应把握以下原则:首先是制度为先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要以完善务实、高效、科学的防范腐败的管理体系为目标,梳理整合现有的措施和制度,使制度在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风险识别、查找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管理漏洞与缺陷,立足创新,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做到既注重实体要求,又注重程序规范;既注重正面要求,又注重责任追究,构建起“内控管理有制度、岗位操作有标准、人员考核有依据”的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机制。
其次是流程衔接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旨在以程序性制度建设为抓手,不断规范高校业务管理流程。在各类流程中,强调决策、执行、监督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构建高校资金监管工作内部控制系统。系统内各环节横向、纵向紧密衔接,不可逾越,并且流程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应留存清晰的“痕迹”记载。
再次是清权确权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重点是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鉴于腐败是公权力异化,直接表现形式是以权谋私、以岗谋利。具体到高校实际,就是将高校人、财、物权力集中的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内控范畴,通过清权确权、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监督措施等手段,探索制度管用、监督到位的内控机制。
最后还有控程控点原则。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是制定和规范高校业务管理工作流程。在业务管理流程的制定中,一是注重体现全程性,即流程涵盖该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形成操作流程和监督流程并行的两条主线;二是注重体现针对性,即对操作流程中易于发生问题的环节和部位设置为内部控制点,加强对内部控制点的监督力度;三是注重体现可操作性,即在内部控制点上,做到“一事一申请,处处留痕迹”,做到内控点责任人可寻、内控事项可查、内控责任问题可追。四是注重体现违规叫停的功能,即在业务流程中,监督部门对于违反程序的行为一经发现要立即叫停、不签署任何审核意见,同时向相关领导汇报。
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标准要求
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核心是决策执行过程的程序化,基本模式是明确责任主体、明确执行程序、明确监督责任和强化“痕迹记载”,即“三明确一记载”。以下将围绕高校资金运行为主线,选取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发放、物资设备招标采购、修缮工程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二级学院经费使用管理、高校创收资金管理等7 项业务工作领域,说明以规范工作流程为手段,构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的工作标准要求: 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工作职责。在确定高校管理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清楚地标明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该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执行权限、工作内容等要素信息,责任部门或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及流程规定行使权力,完成任务。如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流程设计时,天津市明确规定了经费申请单位、财务处、审计处、校长办公室、主管校领导、校长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和权限,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既不能在岗位上不作为,也不能逾越规定的权力。
明确决策执行的具体环节。在制定程序性制度及其工作流程时,各决策和执行环节必须单向紧密连接,不可逾越。根据各项业务工作的需要,设计制定各自符合规定、手续完备的流程体系。如在制定高校物资设备招标采购流程时,仅经市政采办审核允许后校内自行招标一种类型,天津市就设置了编制招标文件、申报评审专家、接受投标书、封标资质审查、评标、确认评标结果、中标通知、拟订合同、签订合同、拨付款、验收转固、尾款结算等12 个环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纵向联系,任何一个环节步骤都不可逾越。
明确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手段。实时监督是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运转的保证,也是流程设计的主要思路。在决策和执行的每一节点,都要设计监督环节,且明确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责和监督手段。监督部门既要监督决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的要求,也要负责进行相关的责任追究。某一项执行内容没有通过监督部门的审验,则无法进行下一个执行环节。如在高校创收资金内控管理中,天津市规定各学校纪委、审计处、监察室以及学校收费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监督方全程监督创收资金的获取及流转使用。审计部门全程负责银行对账单审签以及财务收支审计和专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对教育收费制度执行情况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学校收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听取各创收单位教育收费情况汇报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向上级部门报送本单位教育收费情况报告。
明确决策执行全过程留有“痕迹”。在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业务流程设计上,“痕迹”记载至关重要。在各个内控点的申请、审核或审批过程中,杜绝使用口头通知、口头请示、口头回复等方式,应使用和留存审批执行事项的往来文档,手写签字同时记载明确的时间,“谁履职、谁签字、谁负责”。由于在内部控制点上递进式的层层监控,即使出现了某一内控点上的执行或监督缺失,也会在下一个控制点上被发现,从而保证了监督工作的连续性,并为出现问题后的责任追究提供了第一手证据。如在高校奖(助)学金评审发放流程设计上,天津市制定了配合各执行环节的14 张表格,每一张表格、每一项操作均要求相关人员签字认可。缺少前一个执行或监督步骤的“痕迹”记载,后续操作环节应发现并立即停止项目执行,若后续环节责任人逾越流程违规操作,将被一并追究责任。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建设是对高校现有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延伸,通过建立内控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这次调研侧重围绕与高校资金管理有关的廉政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对与其他一些领域的问题没有涉及,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工作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