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Information & News

神龙毛皮贝——见首不见尾

发布时间:2024-06-20浏览次数:46

神龙毛皮贝——见首不见尾


尾腔动物是软体动物门下的一个纲,与沟腹动物合称为无板类,其具有显著不同于常见贝类的形态特征,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壳,覆盖有角质层和细小的钙刺(Spicule),故也称毛皮贝。沟腹动物通常缠绕生活在珊瑚上,腹部有一条沟和退化的足,故名沟腹;而尾腔动物则是典型的底内动物,深埋于浅海至深海的底质中,常以硅藻、有孔虫等为食。

目前已描述的尾腔动物仅有140多种,是一个比较小的门类。尾腔纲目前共分为三个科,分别为ChaetodermatidaeLimifossoridaeProchaetodermatidaeChaetodermatidae是目前尾腔动物中物种最多的科,有超过80个已描述的物种。尾腔动物的分类特征通常包括齿舌、体表钙刺形状、体型和口盾形状等。齿舌的形状通常是将一个未知的尾腔动物定位到科或属水平的主要鉴定依据, Chaetodermatidae下的物种齿舌高度退化(约0.1毫米甚至更小),仅有一对齿连接在中心柱上,而LimifossoridaeProchaetodermatidae中的物种则具有多排的齿。


1:神龙毛皮贝


本研究描述了在中国南海海马冷泉发现的一尾腔动物新种——神龙毛皮贝,首次报道并命名了化能合成生态系统下的尾腔动物。样品采集自水深1385米的冷泉,深埋于底质中。样品最大体长15cm(见图1),而通常尾腔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5cm,这种较长的体型只出现在Chaetodermatidae下的Chaetoderma属(例如C. felderi)。齿舌形态是非常重要的分类特征,但因其尺寸很小(仅190 μm),故极难发现。取样品头部进行组织溶解,并用钨丝或睫毛小心拨寻,最终在体视镜下找到齿舌,并对其进行观察、拍照;我们发现其齿舌具有典型的Chaetodermatidae齿舌特征:仅有一对齿连接在中心柱上,齿舌高度退化。但相较于其他已经描述的Chaetodermatidae,该物种齿舌的中心柱钙化程度明显更低,几近透明(图2 B,C);口位于口盾中央,被口盾全包围(图2A)。结合体型、口盾与齿舌等特征,确定其为ChaetodermatidaeChaetoderma中的一个新种。


2:神龙毛皮贝口盾及齿舌照片。A为口及口盾形态,B-C为齿舌背面观及腹面观。


除了对齿舌进行解剖观察外,我们还对该毛皮贝表面钙刺进行了观察与拍照,根据虫体从头至尾的不同部位进行分组,并对不同形状的钙刺进行了归类(图3)。观察结果表明,越靠近尾部钙刺越长,且在躯体前中段发现了较有特色的等腰三角形钙刺(图3 B)。


3:神龙毛皮贝钙刺照片。A-F为从头至尾所取不同部位的主要钙刺类型。


状似“游龙”,身披“鳞甲”,神龙毛皮贝正如其名所指,且尾腔动物多深埋于底质,除非特意采集,难以被人发现;加之本样品采自深海冷泉,人们了解更少,更是为这种动物平添一种神秘感,让人联想到中国成语——神龙见首不见尾,故取名为“神龙毛皮贝”(C. shenloong)。

神龙毛皮贝是第一个被报道生活在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尾腔动物,也是首次被发现与深海冷泉有关的无板类,更是中国首个报道的尾腔动物。它生活在位于海底冷泉沉积物下数十公分,故常规的采样方式很难采集到相关样品,从而造成对深海底内生物群落的研究偏差。由此可以说明,人们对其他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也很有可能存在未调查详尽的情况。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可能还存在于其他地方,相关的研究与调查亟待开展。

来自日本JAMSTEC的陈充研究员(中国香港籍)与进化所博士研究生刘旭同学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进化所孙进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香港浸会大学邱建文教授与博士研究生谷欣雨同学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文章的审理过程中,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Franziska S. BergmeierKevin M. Kocot与日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Hiroshi Saito亦为本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该项工作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文章发表在国际领域分类与系统学期刊Zoo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面,文章链接如下:https://doi.org/10.3897/zse.100.12540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