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海洋大学人事处公布了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评聘结果,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张晓华教授、王长云教授获聘教授二级岗位。
张晓华教授及团队情况
张晓华,女,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际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常务副主编。1987年和1990年分别于山东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1年7月于英国赫里奥特-瓦特大学生物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12月至2004年6月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和剑桥大学遗传系做博士后。目前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海洋学研究(包括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海洋细菌的密度感应及密度感应淬灭、海洋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资源开发等)。
2004年以来,主持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重点基金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1项国家863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Nat Microbiol, Nat Geosci, Microbiome, J Cell Sci, App Environ Microbiol, J Bact, BMC Genomics, JGR Oceans, FEMS Microbiol Ecol, Front Microbiol, Microb Ecol, IJSE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2600余次。主编《海洋微生物学》(2007年第1版,2016年第2版)和《海洋原核生物名称》(2008)。2010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第1位)和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1位)。
近年来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重要成果:1)海洋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过程和新机制。聚焦这一国际前沿热点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发现海洋细菌在硫循环中的新功能和新机制,即海洋细菌能够合成“冷室气体”二甲基硫 (DMS)的前体物质DMSP,解析了细菌合成DMSP的通路,改变了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合成的普遍认知,因此需要对DMSP的来源和气候效应进行重新评估;发现海洋细菌对颗粒有机碳降解的新调控机制。2)海洋微生物新技术建立和新菌株获取。建立了海洋微生物的高通量分离培养新技术,分离鉴定并发表海洋细菌新种34个;建立了细菌密度感应淬灭菌株的高通量筛选方法,鉴定出一种新型高活性密度感应淬灭酶,有望开发为新型抗菌制剂,研究成果为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晓华教授
张晓华教授及其团队
王长云教授及团队情况
王长云教授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青岛拔尖人才。王长云教授及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药用生物学,主攻方向是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发现与开拓,研究特色是基于海洋化学生态学的药用资源发现。近年来,带领团队主持海洋学科海洋药用生物化学生态方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结题获得优秀,又获得第二个重点基金的持续资助;主持“863”计划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第一个主题项目,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邵长伦教授成长为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海洋天然产物方向第一个国家优青。近五年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47篇,其中一/二区论文31篇;被NPR等期刊他引1700余次,H 因子25;作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具体执行、组织了首部海洋药物大型志书《中华海洋本草》系列著作的编纂(13卷1695万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王长云教授作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发展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研究新模式,在理论和发现方面取得了突破。带领团队重点开展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环境中药用生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植物及其共生微生物) 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针对癌症、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筛选发现活性海洋天然产物,优化药物先导化合物。首次全面调查掌握了中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家底和分布格局,发现了珊瑚礁药用生物新资源及其药效物质,揭示了海洋药用生物多成分、多靶点网络调控的作用机制;首次发现了大环内酯、生物碱等系列新颖结构海洋化学防御物质,阐明了海洋化学防御作用新机制,发现大环内酯等通过激活NO/cGMP代谢通路发挥抗生物附着作用;从化学防御物质中发现了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抗病毒生物碱、抗疟大环内酯等药物先导化合物,显示了创新药物开发前景。
王长云教授
王长云教授及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