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


团队概况


全球海洋治理研究中的“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是新形势下中国海洋大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的前身是“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研究团队,为增强问题意识和明确研究范畴,经反复论证后改名为“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


海洋治理源于全球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行为和活动的增加,呈现了一些非法、无序和不负责任的活动,严重影响海洋空间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程,所以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方法加以治理,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中国的贡献和作用不可或缺。


    “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是中国海洋大学文科类重点支持的团队之一,由来自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海洋发展研究院、法学院、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性教师组成,实施研究自主、团队合作、加强交流的动态管理模式展开各类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海洋治理的政治和安全、海洋法规范和中国海洋管理制度为重点,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咨询为目标,并为推进国家海洋强国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目标为导向的研究队伍为己任。


        具体的运作模式和目标为:以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前沿性和现实性的重大问题为切入点,整合内外资源和力量,遵循学术研究自由、科学合理分工、专业优势互补等原则,采取跨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的方法,结合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和研究报告平台,把“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打造成为国际化、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团队,并努力成为海洋治理的重要高端平台,培养相关领域和方向的博士生及博士后人才为核心任务和目标。


团队定位


        以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为对象,以前沿性和现实性重大问题研究为切入点,整合内外资源和力量,遵循学术研究自由、科学合理分工、专业优势互补等原则,通过各类内外学术活动和平台,深入研究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家实践经验,提供中国海洋治理理念和方案,把“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综合性平台为目标。


研究方向
   

依据上述团队的定位和团队成员研究基础,“海洋治理与中国”研究团队分三个小组,相应地研究方向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并实施分组不分工,合作、合力完成任务,动态调整和适时补充的运作策略。


    1. 海洋政治与安全。本组的研究重点为海洋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及其应对,研究本领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前沿议题,重点关注公海,聚焦国际海洋政治与安全、国际海洋制度和国际海洋治理的演化、大国之间的海洋关系、海洋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的国际关系、国际海洋冲突与国际海洋安全、海洋资源的开发、涉海国际组织、极地事务的治理等领域。

本组的研究以注重基础理论,紧密结合现实,为全球海洋治理理论发展进行开创性研究为目标,并为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己任。力争通过3-5年的建设,形成一支在国内全球海洋治理领域有相当影响规模的约10余人的研究团队。


2. 海洋法治。本组的研究重点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为基础,结合重要涉海国际组织机构的制度和规范,拓展依法治海的范畴,研究百年未有大变局下传统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方案,以及我国海洋立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解决国际海洋事务和海洋问题争端提供理论规范、政策建议和经验借鉴。

同时,结合团队中有关海洋中战略新疆域等新兴问题的研究优势,以大海洋和新疆域的范畴展开对海洋法治的综合性和体系化研究,为国家治理新疆域做出微薄的学术贡献。

通过对国际海洋法基础理论、制度、以及最新议题的跟踪研究,在借鉴他国经验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方略和规划,为构建和实施海洋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3. 海洋管理。海洋管理组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为:侧重国家的海洋战略、海洋制度、海洋政策,以及海洋治理能力建设研究,其范围囊括海洋战略规划、海洋行政体制、海洋行政执法、海洋政策、海洋权益维护、海洋治理能力评估等各个方面。在团队合作研究中,注重公共管理理论与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区域管理、基于生态的海洋管理等海洋管理理论的契合,从而发现和构建有利于中国场景、中国话语,并适用全球和区域的海洋管理理论。



团队负责人


 

金永明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9月生,浙江绍兴人;工学学士(浙江工学院)、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日本关西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教授(第二层次)、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究方向:国际法、海洋法和中日关系。代表性作品:《东海问题解决路径研究》(2008);《中国海洋法理论研究》(2014);《海洋问题时评(第1-2辑)》(中文版,2015、2018);《海洋问题时评(第1-2辑)》(英文版,陈玲译,2017、2019);《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研究》(2018);《新中国的海洋政策与法律制度》(2020),等。在《中国法学》、《法学》、《政治与法律》、《国际法研究》和《中国国际法年刊》,以及《现代国际关系》、《社会科学》、《国际观察》、《太平洋学报》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广岛法学》《京都产业大学世界问题研究所纪要》《早稻田法学》《中国论坛季刊》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20篇。主持完成海洋战略性问题研究课题1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3篇专报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8篇专报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曾任广岛大学、京都产业大学、笹川和平财团、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单位的访问学者、客座研究员。担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战略研究室主任、特别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特聘研究员;国观智库资深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香港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东亚国际法论坛(中国)秘书长;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日本学会副会长等职。


 


团队成员


庞中英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非洲研究)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英国志奋领奖学金获得者,留学英国,获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一等文科硕士学位(政治学专业),此前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硕士,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工程特聘教授(第二层次),国际法(全球海洋治理)、区域(包括国别)研究、海洋可持续发展等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三位一体”的“全球化、全球问题、全球治理”、外交理论与实践。曾在中国外交部系统工作,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二等秘书。曾为浙江省钱江学者、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兼职)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特聘(兼职)教授。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住所访问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德国法兰克福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法兰克福大学客座教授(在政治学系和与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的孔子学院任教)。曾任新加坡国立东南亚研究所(ISEAS)、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RSIS)访问高级研究员。曾为世界银行(WB)、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国际组织的咨询专家。2002-2007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2007-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15-2016年,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创始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当代世界》《南海评论》《太平洋学报》《香港国际关系研究》等国内期刊编委。研究方向:海洋领域的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多个攸关方之间在复杂系统中的协同;国际组织(联合国与联合国体系)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作用;21世纪的涉海外交:外交在解决海洋问题中的作用;欧盟等的海洋政策。近年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新加坡)《东南亚趋势》2020年第7期;《中国与国际秩序的未来》(2018年),载Hanns Maull主编的《冷战后国际秩序的兴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学术界》2018年第1期;《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关于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等。



贺鉴男,苗族,民革党员,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人文社科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先后入选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培训基地援外培训专家、国防部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专家、湖南省社科研究“百人工程”学者、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从事法学与政治学跨学科研究,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理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共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法律科学》《法学杂志》《当代法学》《清华法学》等期刊发表CSSCI论文近50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等二次文献转载。在人民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团结出版社、湘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多部。



刘曙光1966年生,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应用经济学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向博士生导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海洋经济方向博士生联合指导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SIS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与国际合作、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海洋经济理论与实践等。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及国际国内横向委托(合作)项目60余项,其中主持多项青岛市空间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研究课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地理》《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等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及媒体发表文章120余篇,出版《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学术专著3部。多次撰写关于海洋发展战略及海洋国际合作领域内参,得到中央主要领导重视,相关成果得到中央关部委采纳。



 王琪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行政科学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农林水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协作组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公共管理研究会会长,山东省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资源管理分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海洋行政管理、全球海洋治理、政府管理。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面向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海上执法能力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平崛起视阈下的中国海洋软实力研究”、国家海洋局软科学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等25项。出版学术著作《海洋管理:从理念到制度》《海洋行政管理学》《中国海洋管理:运行与变革》《公共治理视域下的海洋环境管理研究》等10余部。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太平洋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海洋环境科学》等国内重要期刊发表涉海类论文80余篇。



孙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泰山学者,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擅长领域为北极治理与外交。2012年以来发表北极相关学术论文20篇,主持北极相关科研项目2项,出席极地领域国际会议20余次并发言,指导学生撰写极地研究毕业论文2篇。极地研究成果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青岛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





姜秀敏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青岛公共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大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美国丹佛大学坎贝尔国际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社科基金、辽宁省社科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大连市政府进步奖等奖项10余项。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为大连社科院特聘专家,辽宁省社科联青年专家,大连市政府第一批专业培训师资主干力量,大连市政府第一批资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府治理与改革、海洋公共管理、全球治理与海洋战略、国际文化问题等。



白佳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访问教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法、国际环境法、极地法和国际海事法研究。出版专著《船舶北极航行法律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海洋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的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船舶压载水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在《政法论坛》《当代法学》《法学杂志》等CSSCI来源期刊以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and Coastal Law,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等SSCI/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2篇报告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重大专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其他教育部、司法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法学会等机构资助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成果奖励。




王印红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行政管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海洋行政管理、电子政务。近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公共管理学报》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在内的各级课题9项。在提升海洋软实力方面发表论文多篇,提出并阐述和谐海洋观的内涵;首次提出并阐述海洋治理中的强政府模式;2014年提出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环保部设立“海环司”、在国土资源部设立“海域司”,在国家海洋局改革中得到证实。入选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案例5篇,2017被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近年的学术成果主要为:

1.王印红:《中国海洋环境拐点估算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8期。

2.王印红、刘旭:《我国海洋治理范式转变:特征及动因》,《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3.王印红、渠蒙蒙:《海洋治理中的“强政府”模式探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10期。

4.王印红、吴金鹏:《我国渔业用海基准价定价模型研究》,《价格月刊》2015年第7期。

5.王印红、吴金鹏:《“和谐海洋观”的理论阐释与建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6.王印红、王琪:《海洋强国背景下海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与重构》,《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王刚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资源管理分会理事、青岛公共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海洋环境治理、环境风险治理、地方政府治理。近5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公共管理学报》、《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社会》等权威期刊以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录。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5项。出版论著1部,教材1部。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得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2次。




李大陆博士,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兼职青岛国际关系研究会理事,上海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时期中国海权发展与东亚海洋安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当代亚太》《太平洋学报》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1项。代表性学术成果(独著):(1)《民族主义、国内政治权力结构变迁与南海争端国对华对冲差异》,《当代亚太》2020年第2期;(2)《威胁认知与执行激励:越南强化海上力量的双重动因》,《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6期;(3)《南海争端中越、马、印尼三国对华制衡战略的差异性分析》,《当代亚太》2017年第2期;(4)《海权演变与国际制度的运用》,《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期。




杨振姣,博士,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特聘研究员、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海洋生态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科技厅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研究、全球海洋政治与安全等。近年来,在《太平洋学报》、《东南学术》、《山东社会科学》、《理论学刊》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近6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要论文:

1.杨振姣、闫海楠、王斌:《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太平洋学报》2017年第4期。

2.杨振姣、闫海楠:《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环境保护》2017第7期。

3.杨振姣、郑泽飞:《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北极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杨振姣、郭纪斐:《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5.杨振姣、郭纪斐、董海楠:《我国应急管理中的公众脆弱性问题及其应对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6.杨振姣、郭纪斐等:《非传统安全视角下北极生态安全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研究》,《辽大学报》2017年第6期。

7.杨振姣、孙雪敏:《中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17年第2期。

8.杨振姣、孙雪敏、罗玲云:《环保NGO在我国海洋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参与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第3期。

9.杨振姣、齐圣群、白佳玉:《我国增强在北极区域实质性存在的障碍及挑战》,《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10.杨振姣、孙雪敏、王娟:《生态政治化视域下全球海洋生态危机及其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5年第6期。

11.杨振姣、周言、安磊:《中国参与北极理事会利弊分析及应对策略》,《理论学刊》2015年第12期。

12.杨振姣、刘雪霞、辛美君:《我国增强在北极地区实质性存在的实现路径研究》,《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10期。

13.杨振姣、刘雪霞、冯森等:《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构建》,《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15年第5期。


 

张海柱,管理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海洋管理、公共政策、风险治理。代表性成果:(1)张海柱:《理念与制度变迁:新中国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第6期;(2)张海柱:《中国政府管理海洋事务的注意力及其变化》,《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11期;(3)张海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海洋政策演变》,《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4)张海柱:《国家海洋局重组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汪广龙,1988年出生,2010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获法学学士;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博连读),获管理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4-2015);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主要关注制度性国家、社会治安与社会纠纷、政府组织理论。《公共行政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匿名评审人。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Journal of Chinese Governance》《开放时代》《中国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学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公共行政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篇,被引近300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次,分别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二)、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广东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学术成果:

近五年主持纵向课题:《主动警务与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违法犯罪防控:作用机制与政策选择研究》(项目批准号:20VYJ04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2020.06-2021.06),经费20万;

“智慧新警务”模式下广州治安风险防控的组织结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9GZQN03),广州市哲学社科羊城青年学人项目,2019.3-2020.3,经费3万。

近五年代表作:(1)汪广龙:《治安防控体系演化的组织机制——基于“打防并举”到“管理服务”变迁历程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20第2期;(2)汪广龙、刘守英:《从前现代增长到现代增长——政治发展与持续增长的制度基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年第3期;(3)汪广龙:《从历史中理解公共行政学的总体性——评“公共行政学史”》,《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1期;(4)何艳玲、汪广龙:《中国转型秩序及其制度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分别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政治》2016年第9期与《管理科学》2016年9期全文转载,英文版刊载于《Social Sciences in China》,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广东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董利民,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海洋法,擅长领域为海洋争端解决、极地法律与政治。近年来,在《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美国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项目等数项。







崔野,法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公共管理、海上执法改革等。近年来,在《中国行政管理》、《太平洋学报》、《社会科学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中州学刊》、《海洋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项目等数项。代表性成果:1)《面向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海洋管理:挑战与优化》,《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9期;2)《全球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全球海洋治理困境:表现、成因与应对》,《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期;3)《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治理:进展、困境与中国的参与》,《太平洋学报》2020年第12期;4)《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5)《海洋强国视域下的省级海洋行政机构改革: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研究》2020年第6期;6)《新时代推进海洋环境治理的难点与应对》,《海洋环境科学》2021年第2期。




宋宁而,女,1979年生,日本神户大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学会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海洋战略与中日关系研究,在《南开学报》《日本学刊》《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太平洋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编《海洋社会蓝皮书》(2015-2023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个人专著包括《日本濑户内海海民群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等,外译译著包括《世界权力的转移》(日文版,阎学通著,日本晃洋出版社,2020年出版)。

近期主要论文:

1.   《“黑船”冲击与幕末日本的社会因应》,《南开学报》2022年第5期;

2.   《近世后期日本回船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幕藩体制的冲击》,《史学集刊》2023年第3期;

3.   《自我限定的同盟困境:美日多维度防卫合作与日本的战略选择》,《四川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4.   《日本的安保理念、双重身份与 北极参与的战略选择》,《太平洋学报》2023年第12期;

5.   《被建构的东北亚安全困境基于对日本综合海洋安全保障政策的分析》,《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1年第1期;

6.   《从“双层博弈”理论看冲绳基地问题》,《日本学刊》2017年第6期;

7.   国家主义的话语制造:日本学界的钓鱼岛论述剖析》,《东北师大学报》2016年第4




周忠良,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2009.8-2021.6 在宁波财经学院任副教授,主讲翻译理论与实践、商务翻译、口译等,2021-至今在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唯一基地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基地担任助理。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习总书记话语风格及外宣翻译研究18YJCZH273)、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18BYY019,主持人任东升)。

主要学术论文:

1.建设中的国家翻译学——第二届国家翻译实践与读物话语体系构建高层论坛综述.当代外语研究(CSSCID级),2021年第5.

2.政治文献外译须兼顾准确性和接受度——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访谈录,中国翻译(CSSCIC级),2020年第4.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海外出版影响力研究,中国出版(CSSCID级),2019年第17.

4.“国家翻译学开拓译学新境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924日第一版.




高玉霞,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2015.8-2016.8 在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商务英语口译、大学英语等,2016.8-2019.6在青岛科技大学任讲师,教授商务英语笔译、英语听说、综合英语等,2014至今在中国外文局沙博理研究中心唯一基地中国海洋大学研究基地任助理。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有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话语修辞翻译案例库建设及研究20196105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的翻译规划与价值研究”(18XB46)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18BYY019,主持人任东升)等。

主要学术论文:

1.第一作者.梁启超《论译书》中的国家翻译实践思想外国语(CSSCIB级),2021年第5.

2.第一作者.从新时代领导人著作翻译看国家翻译实践相关研究,中国翻译(CSSCIC级),2021

年第6.

3.第一作者. Review of Dhulst & Koskinen (2020):Translating in Town:   Local Translation 

Policies During the European 19th 

Century. Target https://doi.org/10.1075/target.21018.gaoSSCI 三区,A&HCI 三区,C

级).

4. 国家翻译实践学科体系建构研究,《中国外语》(CSSCIC级),录用待刊.

5.第一作者.Governance-oriented State Translation Program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Translator,10.1080/13556509.2021.1984097(SSCI四区,A&HCI 四区,C) .

6.第一作者.基于国家治理的翻译史书写:理据与路径当代外语研究(CSSCI扩, D级),2021

年第5.

7.国家翻译实践中的“国家”概念及其英译探究《英语研究》(CSSCID级),2020, 12(2).

8.第一作者.概念话语引进与再输出良性互动探究:以Sea power为例外语研究(CSSCI扩, D

级),2020年第5

9.第一作者.以翻译理论创新拓展话语空间——关于“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对谈,北京第二外国

语学院学报(北大核心,D级),2021年第6.

10..第一作者.国家翻译实践的理论探索,上海翻译(CSSCID级),2019年第5.

11.制度化译者探究,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CSSCID级)2019年第1.

12.翻译市场化与市场化翻译外语教学(CSSCID级),2016(6):96-100.

13.圣经新译与汉语基督教话语更新,外语研究(CSSCID级),20161)69-73.

14.(独撰)从圣经汉译框架图看六个圣经汉译本的定位,圣经文学研究(CSSCID级),2015

11辑,150-165.

15.(独撰)汉语圣经“新旧约”话语传统的形成,圣经文学研究(CSSCID级),201510

辑,284-295.

16.钦定本翻译群落的生态理性,圣经文学研究(CSSCID级),20148辑,102-110.

17.国家翻译实践初探,中国外语(CSSCIC级),2015(3):92-97.

18.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中国翻译(CSSCIC级),2015(1):18-23.

  


  

秦立志,政治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地缘政治学、海洋帝国史、大国崛起战略。2015年9月—2018年6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2012年9月—2015年6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硕士;2008年9月—2012年6月,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2018年9月—2022年10月,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2022年11月至今,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岗位暨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科研项目:

1. 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与东北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

2.主持辽宁省社科联项目:大陆强国走向海洋的历史经验及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启示;

3.主持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研究;

4. 主持辽宁省委统战部项目:辽宁省海洋战略创新与中美在东北亚的海权战略稳定建设;

代表性成果:

出版专著:《崛起大国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与历史启示——体系变革与战略塑造》,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唯一作者。54万字。

参著:《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参著:《中国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发表文章:

1. 唯一作者:《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海权战略与英德冲突的根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11期。全文2.7万字。(CSSCI)

2. 唯一作者:《窗口预期与崛起国应对战略透支风险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11期。全文3.3万字。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于2022年第3期全文转载。(CSSCI)

3. 唯一作者:《战略文化、安全困境与俄国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决策偏好》,《俄罗斯学刊》,2022年第3期。全文3万字。被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于2022年第9期全文转载。(CSSCI)

4. 唯一作者:《陆海复合型国家战略转型的动力机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2期。全文1.8万字。(CSSCI)

5. 唯一作者:《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透视:体系性安排与战略互动》,《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9年第25辑。全文2万字。(CSSCI来源辑刊)

6. 唯一作者:《地缘政治的时空维度探究:以崛起国的战略取向为例》,《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3年第32辑。全文2.7万字。(CSSCI来源辑刊)

7. 唯一作者:《战略不确定性、威胁预期与大国互动进程中的安全困境》,《国际政治科学》,2023年待发。全文3万字。(CSSCI)

8. 唯一作者:Qin Lizhi. The geopolitical origins of Russian strategic cul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China. Vestnik of 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22, vol. 15, issue 4, pp. 367–389.

9. 唯一作者:《体系变革、战略塑造与近代日本的海权兴衰》,《日本研究》,2021年第1期。全文1.6万字。

10. 唯一作者:《中国战略文化的攻守逻辑:理论与历史》,《孙子兵法研究》,2023年待发。全文2.8万字。

11. 唯一作者:《历史上陆海复合型国家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6年第2期。全文1.8万字。




张慧,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学术兼职为国际韩礼德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生态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与国际传播。近年在外语类CSSCI权威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中国外语》《外语学刊》以及SSCI期刊Journal of Communication、Journalism等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青岛市博士后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各1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