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号晚,中国海洋大学“探极·问海”第二期学术沙龙在法学院智慧教室举行。本次沙龙由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研究中心、海洋发展研究院极地与深远海问题研究团队主办。沙龙主题为“极地与气候领域的国际实践与话语权建构”。本次沙龙旨在通过圆桌漫谈的形式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和头脑风暴。
圆桌漫谈由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陈奕彤主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英才冯玉铭副教授、法学院吴双讲师、国际留学生海雯娜(Navina Heyden)参加会谈。
图1 陈奕彤老师介绍与会嘉宾
陈奕彤首先介绍了自己在极地与气候领域的国际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话语权建构的思考。陈奕彤指出,极地与气候领域的中国国际实践以政府间国际谈判、非政府组织活动、国内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等二轨外交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在中美战略竞争新态势的背景下,极地与气候领域的一系列国际谈判受到了相应影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急需就极地与气候领域的国际实践与话语权建构进行梳理和思考。
接下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德国基尔大学海洋学博士,《环球时报》《观察者网》气候与环境专栏作家冯玉铭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从自己在气候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实践经验,以及与国外专家的论辩技巧和经历出发,指出地缘政治是国际交往的基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者可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并共同致力于基于各自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国际话语权建构。
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海雯娜主要介绍了自己作为热爱中华文化的德国在华留学生,如何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在微博、推特等新媒体平台上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道路的成就。基于自己对国际反华媒体的胜诉经验和个人体会,她分享了在起诉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筹集、法律适用、国际舆论等方面的问题,轻松有趣的讲述方式深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图2 海雯娜发言
吴双老师主要从法律文化、东西方思想的角度,讨论自己对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理解和思考。他为我们带来了“气候问题与碳政治”的详细介绍,分析了欧洲、美国等对于气候问题的不同态度,并从大科学时代的当下出发,说明了一个科学问题是如何变成政治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陈奕彤、冯玉铭和吴双老师就欧盟左翼政党的分流及环境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图3 圆桌漫谈环节
圆桌漫谈的最后是观众提问和互动环节。与会三十几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发言十分活跃,纷纷就如何增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树立中国新形象、中国大学生如何利用国际新媒体参与国际交流等问题向与谈人提问。诸位老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新一代青年人的热情,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和积极参与为建构中国话语权、促进中外对话贡献新生代的元气和力量。夜已深,当晚九点半,本次漫谈在掌声和欢笑中圆满结束。
图4 同学们纷纷用汉语、英语、和德语提问和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