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民:利津考察观感
发布人:鲍泽峰  发布时间:2018-12-17   浏览次数:644

 

作者简介:     

    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兼任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洋空间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山东省现代海洋产业智库首批专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青岛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担任《资源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编委会成员。2016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聘为全国海洋经济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近三年来,带领研究团队根据实地调研和阶段性研究成果,先后整理上报成果要报12份,其中7份得到中央领导和农业部、科技部领导的批示,进入国家高层决策。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隶属山东省东营市。县境呈西南—东北向,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人口30万。利津县土地资源广阔,可利用土地190多万亩,耕地面积80多万亩,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40多万亩,近百万亩土地有待于开发利用。黄河水是利津县主要水源,历年平均入境流量423.1亿立方米。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利津,感触颇深。我们看到了利津社会经济取得的可喜变化,也感受到利津县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提出利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设想,希望能为利津实施“海洋强县”和“经济强县”战略有所助力。 



    一、县域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近年来,利津县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干部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提升。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利津县的交通基础设施良好,原来的乡村羊肠小道改造成了柏油大路,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几座跨河大桥早已建成通车。园区建设标准提高。利津北部临海园区和利津县开发区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成绩尤其亮眼。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从经济数据和发展现状看,在全省137个县市中,利津GDP总量规模排在105位,排名相对靠后。但是,作为山东省十个贫困县之一,利津的位置已经向前移动了30多位,发展成绩值得肯定。而且利津GDP人均规模与省内发达县相当,相当于青岛市人均GDP85%。总的来看,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干部队伍结构优化我们在调研座谈中发现,东营和利津县的干部队伍不仅年轻、素质高,而且具有国际国内视野,已经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和国际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利津县GDP总量规模小,人均规模并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现实矛盾。利津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产业结构单一。在工业上,以石化工业为主要支撑。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东营严重依赖石化工业。相对于几个资源依赖型城市,如枣庄、淄博、克拉玛依、大庆、玉门等城市,东营市经济转型发展比较成功,但仍存在着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石化工业)等问题。


 自2011年以来,山东省GDP增速持续下滑。2017年上半年山东经济GDP增速降至6.5%,主要原因就是传统产业转型遭遇瓶颈,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广东和江浙经济也出现类似问题,但是不如山东问题严重,如GDP增速较高的浙江杭州和广东深圳正是得益于较早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即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突破点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2017年东营市GDP增速是6.4%2017年上半年下降到6.1%,增速还在下滑。也就是说,东营市与全省的情况一样,经济仍下滑,究其原因,也在于工业结构单一,服务业发展落后,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


 服务业规模小。2017年,利津县服务业占比37.5%,山东省是48%,利津县比山东省大约低10个百分点,而全国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利津县的服务业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民营经济是利津服务业的主体,也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的主要支撑。就目前来看,利津县民营企业少,成规模的民营企业更少,对县域经济的推力十分有限。相比之下,南方几个省市,尤其是江浙一带,民营经济的发展很快,我们山东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浙江省低2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尽快出台促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措施,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加快利津民营经济发展十分必要。


 产业链条短。产业链条短意味着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的过程是产品附加值以及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农业方面,利津地处黄河垦区,垦区空间广阔,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和优势。而就目前看,利津县仍是偏重种植和养殖业的初级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发展滞后。最近我们去了庆云县和莒南县,这两个县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庆云县有三四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莒南县有粮油加工企业10多家,其中不乏山东金胜粮油集团这样的全国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


 基于上述情况,利津县亟需转变发展思路,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努力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利津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积极拓展两大战略空间


 利津县拥有两大战略发展空间,即沿海经济带和沿黄经济带,这是支撑利津21世纪发展的主要空间依托,也是未来利津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抓手。


 沿海经济带。利津县拥有的60公里海岸线,200万亩近岸海域,23万亩海洋滩涂,包括刁口港。


 沿黄经济带。利津县拥有74公里沿黄地区,23万亩黄河滩地,充裕的黄河水利资源。


 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一是保优势,延链条,提价值。即稳步提升石化产业。石油化工业是利津县的支柱产业,也是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后应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石化产业结构,努力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二是突破农产品加工业。利津县地处黄河垦区,农业是利津的立县之本。要依托利津县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成规模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少,具有国内品牌优势、拥有全国知名商标的企业更是少见。因此,突破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引导种植业、养殖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中短期内集中力量培育两三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长期内,要培育8-10家大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


 按常规计算,一种加工农产品,如果市场销售价100元,原产品价值大致只有25元,其余75元(约四分之三)的价值是通过后续加工和流通环节实现的。我们强调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富民兴农,而且也是为了增加县级财政收入。种植业、养殖业是富民产业,如果我们再延伸农业产业链,就会形成县级财政收入的新增长点,富民产业就会成为富民强县产业。因此,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是农业实现由富民产业向富民强县产业转型的主要路径选择。


 利津县附近区域,比如河口区,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在牛奶生产加工产业发展中已有成功的范例。另外,莒南、莱阳等地的花生油生产加工企业也可借鉴。利津县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杂粮、棉花、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发展潜力很大。比如黄豆,利津县的黄豆质量好,驰名全国,非转基因、原生态,将来一粒黄豆就可以做好一个大的产业,用于生产蛋白素、豆奶粉等。对于农业来说,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是未来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三是突破商贸物流产业。利津县服务业规模小,占比低,是我们产业结构落后的主要标志。今后要“引商贸,兴物流”,努力突破三产,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是利津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而另一重要路径。


 长期以来,利津交通设施落后,处在鲁北地区的交通末端。再过三年左右时间,利津县将进入高铁时代,环渤海高铁与现有的高速路网相链接,“交通末端”劣势将会消失,利津将成为环渤海地区一个重要交通节点,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久的将来,利津县及其周边区域将会形成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运输格局,信息流、物流、商业流就将汇集于此,现代物流产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于利津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要早谋划,早行动。


 四是突破沿海、沿黄经济带开发。在切实维护好沿海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中近期内,利津沿海经济带开发要围绕“四个一工程”做好文章,即:


 建设一个高标准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利津临海区位优势,以现有石化企业升级改造和高端石化新材料项目培育引进为抓手,加快完善“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链,促进化工板块价值链向高端化迈进,推动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炼化精细化学新材料一体化”现代化产业基地。


 规划好一个港口。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将刁口港建设纳入东营港总体规划,恢复刁口港原有功能定位,搞好刁口商港前期的选址、地质勘测工作,做好港口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建设好利津县对外开放的北大门。


 建好一个海洋牧场。突出利津县黄河口地域特色,发展海参、半滑舌鳎、花鲈、对虾、文蛤、西施舌等优势品种,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发展模式,规划建设20万亩海洋牧场,推进蓝色粮仓建设。


 打造一个特色小镇。依托刁口渔港建设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着力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渔港小镇,推动渔业与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对于沿黄经济带开发,我们县里很多同志已经看到了,也想到了,但是如何开发?大项目如何落地?迄今尚未形成规模化开发。



 沿黄经济带开发,一要注意进行统一规划,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对此,要邀请国内农业种养殖专家、农产品加工专家、旅游专家、商贸物流专家等参与筹划,形成切实可行的开发思路。二是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沿黄经济带开发要注意做好投融资模式、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和市场运营模式的设计,使沿黄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利津县沿黄经济带有23万亩的可利用耕地,土地肥沃,水利灌溉条件好,适合大规模、标准化农业开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应尽快形成几个2-3万亩的片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项目包装,积极吸引大资本进入,尽快形成大规模成片开发。力争在三到五年内,把利津沿黄流域建成国内著名的优质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和优质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五是要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四新”缺失,即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我们山东也是我们利津县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山东人勤奋敬业,做出了很多好产品,但是对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培育显得明显不足。今后利津县要特别注意培育新兴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新业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沿黄经济带开发要秉承全产业链设计和“三产融合”综合开发模式,即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沿黄旅游统筹规划,以农业一二产业促进沿黄旅游观光业发展,尽快把利津74公里沿黄经济带建设成为著名的黄河观光休闲经济带,使之成为今后利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沿黄经济带开发要沿着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径循序推进。从全产业链视角看,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再加上沿黄旅游观光,如沿黄观光、垂钓、渔家乐等,形成极具活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沿黄流域高水平开发。


 沿黄经济带的目标模式是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国内知名的沿黄旅游观光基地。不久的将来,利津县23万多亩的黄河滩地将形成一个广阔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平台和黄河旅游观光平台。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积极进行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探索。目前,我们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约束就在于官本位体制约束和创新意识淡薄,这方面在我们鲁西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今后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突出创新,在推动四新(即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狠下功夫。


 六是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1.树立契约精神,积极构建县域社会诚信体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精髓,企业诚信经营、诚信营销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吸取以往的历史教训,积极构建利津县域社会诚信体系十分必要,也很迫切。


 2.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构建全县金融服务体系。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大规模开发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要尽快改变利津金融机构少、金融体系单一的状况,尽快构建银行、保险、基金、投融资平台等多元化的现代金融体系。


 3.转换招商引资模式,打造新型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改变传统的全民招商模式,适应沿海、沿黄流域大规模集群化开发的需要,积极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式招商,做好一站式服务


 产业发展,结构转型,需要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科学的顶层设计。为此,要依托利津县的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以开放、创新、绿色的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认真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全产业链和集群式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使利津经济发展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和持续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