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译著

Books
  • 地震波动力学理论是勘探地震学与天然地震学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已由传统纵波勘探向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发展,由常规弹性波成像技术向粘弹性波成像技术发展,由单相、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传播理论向多相、各向异性介质地震波传播理论发展。本书以弹性波场论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地震波波动方程的发展为主线,由经典弹性波方程依次讲述至黏弹性波动方程、双相介质波动方程以及各向异性波动方程,最后介绍各种波动方程的数值解以及地震波动力学的应用和实践。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和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教材,对从事地震勘探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震波动力学基础

  • 实验室李三忠教授编著的《洋底动力学:应用篇》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洋底动力学:应用篇》介绍了洋底流固耦合、洋底深浅耦合、洋底壳幔耦合三大方面的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以及不同耦合过程的应用实例。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从浅部海洋沉积物输运、盆地成藏-成矿、地震-海啸过程,到深部俯冲过程、洋中脊增生、深海盆地过程之间的多圈层耦合技术体系,深入介绍了深部地幔柱-俯冲系统与浅部动力地形之间的耦合机制。这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前沿研究成果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资料系统、图件精美、内容深入浅出, 适合从事海底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应用。部分前沿内容也可供对古气候动力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系统科学感兴趣的广大科研人员及多学科交叉人员参考。

    洋底动力学:应用篇

  • 实验室李三忠教授编著的《洋底动力学:模拟篇》一书由科学出版社于2021年3月出版。《洋底动力学:模拟篇》介绍了地表动力系统的数值模拟技术及相关软件,以及不同洋底动力过程的物理模拟技术及实例。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从深时古气候、古源汇、古板块的多圈层耦合技术体系,也深入介绍了地幔对流模拟的相关核心技术方法。这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前沿技术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资料系统、图件精美、内容深入浅出、技术操作性强, 适合从事海底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应用。部分前沿内容也可供对古气候动力学、地貌学、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系统科学感兴趣的广大科研人员及多学科交叉人员参考。

    洋底动力学:模拟篇

  • 作为理论和实验之外的科学研究的第三种手段,高性能计算已经并将继续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理科各专业、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乃至媒体艺术等都在使用并行计算技术进行相关研究和设计工作,编写合适的并行程序是实现高性能计算的关键。《并行编程原理与程序设计》主要介绍并行计算基础、OpenMP并行程序设计方法、MPI并行程序设计方法和CUDA并行程序设计方法等目前最常用的并行编程方法。本书以C语言为宿主语言,通过大量实例详细介绍了并行编程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读者掌握本书的思路和方法后,可编写出更复杂高效的并行程序来解决工程或科学问题中的海量计算问题。

    并行编程原理与程序设计

  • 《Marine Geosciences》系统介绍了有关海洋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引入了当前海洋地球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本书以基础地质概念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海底地貌和构造特征、河口和海岸带沉积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和深海大洋沉积,并对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的海洋地质资源和海洋地质灾害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取材新颖,知识结构合理且逻辑清晰,内容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海洋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同时对该学科有系统且科学的认知。 本书可作为涉海高校海洋地质学或海洋地理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理学、河口海岸学、地貌学、海洋工程环境、矿产开发、海洋管理等相关专业同行参考。

    Marine Geosciences

  • 海洋科学与技术丛书

  • 《洋底动力学:动力篇》介绍了水平与垂直、绝对与相对的板块运动学特征及研究方法;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了地幔的固态流变特性和板块的受力系统,对比剖析了板块模式和地幔柱模式的两种地幔对流,阐明了全地幔对流系统的示踪与模拟技术及其揭示的地幔不均一性。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综合回顾了固体地球驱动机制探索的历史和论争,深入介绍了最新的相关驱动机制;最后,从多圈层角度,上升到探索地球系统驱动机制,分析洋底各种现象的多圈层耦合动力机制。这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前沿研究成果的教学参考书。

    洋底动力学:动力篇

  • 《洋底动力学:技术篇》介绍了洋底固体圈层相关的调查探测、数据处理、模拟分析、科学可视化等系列技术。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循序渐进地从洋底浅表系统讲述到洋底深部系统调查、探测与研究的技术体系,最后通过洋底构造数据处理,从多维度构建洋底固体圈层立体多源信息,达到透明海洋的“透视海底”目的,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技术成果的教科书。本书资料系统、图件精美, 适合从事海底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部分前沿技术和方法可操作性强, 适合专业人员研究应用,部分相关知识也可供对海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感兴趣的广大科研人员参考。

    洋底动力学:技术篇

  • 该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地质专业的通识教材使用,也可为从事海洋管理、海洋法律、海洋测绘、海洋工程、矿产开发、环境保护等科研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海洋地质学相关的优秀教材和科研专著,内容系统而全面,且各具特色,有深度,但相关的通识概论性教材较少。该书以海洋地貌形态为切入点,从海岸带向海岛、大陆边缘,再向深海大洋和极地逐步展开介绍,并且加入了海洋权益、海底矿产、全球变化、海洋灾害地质等目前国际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在图文表达形式上,侧重基础概念,通俗易懂,并增加思考题和实践指导的相关内容。

    海洋地质学概论

  • 《地质构造形迹识别鉴定手册》为野外地质构造识别、观测和解释的基础指南手册,本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指导手册。本书通过大量典型的野外照片和必要图件,重点介绍了常见的褶皱、脆性断裂、韧性剪切带、面理及其置换、线理等构造形迹的野外识别、描述、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与一些原生构造的区别,展示和说明如何进行野外构造形迹的识别和构造数据的系统收集和记录,构造形迹的描述、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等,这些观测和分析对正确翻译特定构造的空间三维展布和成因机制及其区域构造背景等研究至关重要。

    地质构造形迹识别鉴定手册

  • 《区域海底构造》(上中下册)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首先重点介绍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威尔逊旋回,进而拓展至超大陆旋回,再从系统论的角度,由表及里,遵循读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授海底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成果的教科书。其中,上册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中册侧重介绍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并系统介绍了大火成岩省与深海深部演化过程的关联。下册以地球系统科学理念,侧重固体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关键过程和作用。

    区域海底构造

  • 《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离散反演理论》介绍的反演理论是广泛应用于地球构造研究、资源能源勘探、环境变化分析、气象预测研究、海洋水体研究、行星构造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手段,在地球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书以离散参数反演理论为对象,在介绍反演理论所需要的编程和基本数学工具基础上,系统讲解了线性反演理论的三种观点,并介绍了非线性反演理论、因子分析和连续反演理论的思想和要点,讨论了地球物理的典型反问题的求解,以及离散反演理论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实例。随书附带的网站提供了例题源代码在内的学习支撑材料,有助于从事地球物理、环境科学、大气科学、物理海洋、遥感、测绘等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学习。

    地球物理数据分析:离散反演理论

  • 本书以地球系统为理念,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伸展裂解系统、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转换构造系统、俯冲消减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造单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本质内涵和前沿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过程到机理,由浅及深重点分析了各子系统的成因认识、基本特征、发展与运行规律。本书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是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被动大陆边缘等,但同时也介绍了很多新概念、新技术、新理念。

    海底构造系统

  • 本书是为涉海高校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编写的专业必修课程教材,亦可以作为地质学各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书中系统介绍了有关海洋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吸收了当前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新成果或新进展。本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机制原理的论述。在知识结构上,注重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作者十几年讲授海洋地质学课程的经验和体会,书中内容安排特别注重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潜力。本书内容丰富而精炼,取材广泛而新颖,结构合理且层次分明,力求使学生在掌握海洋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同时章握该学科近期新的科学认知。本书既可作为地质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涉海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本科生的教材,同时可供从事海洋科学和地质学两大学科教学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海洋地质学

  • 《海底构造原理》以地球系统为理念,以地球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起源为主线,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概念、本质内涵和前沿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过程到机理,由表及里重点并系统介绍了地球、海水、洋壳、洋幔的成因认识、基本特征、发展与运行规律;按照认知海底构造的思想起源顺序,凝练概括了相关学说,包括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学说和前板块构造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主要证据。

    海底构造原理

  • 南黄海盆地是我国海域第一个尚未取得工业性油气发现突破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但它与近年来发现大量中古生界大油气田的四川盆地同属扬子板块。随着国家海域油气勘探进程的加快,认识南黄海周缘海岛地质特征与海域盆地油气地质的基础科学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本书包括作者团队历时两个“五年计划”、对两个海岛的调查历程和最新研究的成果;同时记载了关于两个海岛成因的南黄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的探索研究新认识。

    南黄海千里岩岛-灵山岛地址特征与油气

  •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1分册 基础篇)》汇集了李庆忠院士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他60年来经验及体会的总结。文集针对地震基础理论、各种地震信息的利用及物探方法的改进诸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阐述,相信对物探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1分册 基础篇)》适合从事石油勘探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质及地球物理专业师生重要的参考书。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1分册 基础篇)

  •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二分册):方法篇》汇集了李庆忠院士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他60年来经验及体会的总结。文集针对地震基础理论、各种地震信息的利用及物探方法的改进诸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阐述,相信能对物探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二分册 方法篇)

  •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3分册 争鸣篇)》汇集了李庆忠院士从事石油勘探工作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是他60年来经验及体会的总结。文集针对地震基础理论、各种地震信息的利用及物探方法的改进诸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阐述,相信能对物探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集适合从事石油勘探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质及地球物理专业师生重要的参考书。

    寻找油气的物探理论与方法(第3分册 争鸣篇)

  • 滨海沙滩是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碧海、蓝天、沙滩、树林”构成了一道亮丽的自然风景线。滨海沙滩不仅具有天然的护岸功能,而且是海浴、沙浴、目光浴的旅游休闲场所。滨海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中国是世界五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其中,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是国际四大旅游收入国。这四个国家都无一例外地拥有举世闻名的美丽滨海沙滩,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据统计,到滨海观光和休闲的游客在德国占50%,在比利时达到80%。滨海沙滩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在吸引游客到沿海观光、度假、体育活动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滨海沙滩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最能体现投资少、收益大的经济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沙滩休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光度假方式。

    山东半岛滨海沙滩现状与评价

  • 《胶州湾地质与环境》针对胶州湾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开展研究,在胶州湾基础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心三个核心问题:胶州湾海岸带演变与现状、胶州湾空间演变与现状、胶州湾寿命问题。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胶州湾区域地质,第二章胶州湾地区自然资源,第三章胶州湾地区地形地貌,第四章胶州湾冰后期沉积体系,第五章胶州湾岸线变迁,第六章胶州湾海岸现状与规划评价,第七章胶州湾演变对沉积动力环境的影响,第八章胶州湾沉积动力环境未来变化。

    胶州湾地质与环境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现状与优化分析》主要包括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区及特征、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区特征、国内外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国外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国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等内容。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现状与优化分析

  • 本书在大量实测资料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双重协迫下我国近50年典型海岸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影响因子。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现代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废弃黄河三角洲冲淤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二部分介绍长江河口与珠江河口的盐水入侵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以及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介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南三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介绍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和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结构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

    近50年我国典型海岸带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

  • 本书系统介绍在海岸动力作用下海岸带各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着重研究海岸地貌形成的现代过程以及地貌与各作用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再现海岸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历史。《海岸动力地貌学》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至第五章,介绍海岸动力地貌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本学科发展历程,以及地质背景、海平面、沉积物和输移以及海岸动力;第二部分为第六至第十章,主要介绍五类海岸动力和地貌过程;第三部分为第十一章,主要介绍海岸的侵蚀保护和综合管理等内容。《海岸动力地貌学》图文并茂,习题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

    海岸动力地貌学

  • 本书系统阐述了油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精细构造、沉积微相、储层评价、地质建模、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等内容,强调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注水开发油藏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并给出了油田生产实例,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促进对棚关知识的掌握。本教材既概括了砂岩汕藏注水开发地质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又介绍了油田开发的实际经验,总结了当今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油田开发地质学

  •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飨读者。

    蔚蓝海洋知识丛书 海洋地理

  •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飨读者。

    蔚蓝海洋知识丛书 海洋地质

  •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口地区形成了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正在建设中的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效益。然而,三峡水库蓄水所可能引起的河口环境变化也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十分关心的问题。本书是三峡水库一期蓄水后第一时间调查的资料和室内分析研究的成果,其中大部分资料将因不可再得而具有历史性。本书涉及领域广泛,各章就某一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各章内容之间密切相关。书中所用调查与测试分析手段先进,资料确凿翔实,基本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方法。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的长江口海域环境

  • 本书集编著者多年现场实践经验,主要论述普通稠油井、稀油井有杆泵的功况诊断分析。书中循序渐进地叙述了示功图分析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总结归纳了不同泵况的示功图特征规律,对于机采抽油泵生产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油井产量及管理水平有现实意义。本书可供采油现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使用,对抽油泵的设计、制造厂家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储层沉积相

  • 本书深入分析了世界大河河口治理及黄河口摆动与整治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在黄河口潮流界以下河段巧用海动力输沙、建设向海延伸的双导堤工程以长期稳定黄河人海流路的科学创意。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模拟了黄河口泥沙输运过程及不同工程方案影响下外海域潮流场及沉积动力学过程;同时,根据工程区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通过多方案比选并进行海动力冲击试验,设计了利用水力插板桩组合坝技术建设导堤工程的技术方案。本书可运用于黄河口工程治理,也可为河口城市建设、油田勘探开发、防洪减灾等方面的工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动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系黄河健康生命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巧用海动力输沙 建设黄河口双导堤 工程技术研究

  • 《石油科技知识系列读本:储层地震学》语言通俗易懂,概念清晰,叙述简练,图形清楚明了。正文公式并不很多,但几幅简单的图形,就可以将复杂的原理介绍得一清二楚。《石油科技知识系列读本:储层地震学》可供从事储层地球物理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地质人员、野外工作人员、勘探管理人员、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储层地震学

  • 我国已经进入了岩性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阶段,岩性油气田勘探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本书阐述了陆相河道砂沉积的规律,同时讨论了相应的勘探方法的改进方向。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地质专业师生的作参考读物,也是石油系统研究单位的重要参考书。

    岩性油气田勘探

  •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技术,全书分上、下册出版。内容包括绪论、信号处理基础、反褶积、速度分析和静校正、偏移、倾斜时差校正和叠前偏移、噪声和多次波衰减、三维地震勘探、深度域偏移成像、深度域地质模拟、构造反演、储层地球物理,以及在各章提供的一些主要理论研究数学公式。本书概念清晰、图文并茂、叙述细致。强调的是各种处理参数对结果的影响,提供了实际操作经验,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在每章后都附有练习、参考文献和附录。

    地震资料分析

  • 本图主要收集了中国及周边国家海洋地质历史调查资料,还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泥沙和遥感等资料,为沉积物成因分析提供多方面的证据。编图过程中由于历史资料精度有差异,日本九州岛、本州岛和琉球群岛以东地区精度略显不足。
    本图以生动的色彩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东部陆架海域海底沉积物及其成因环境分布和时空演化,所展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在中国东部陆架海域开展区域环境演变研究中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中国东部海域海底沉积物成因环境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