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获奖

Research Awards
2022年
1.李三忠教授等获得202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2.于胜尧教授等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3.邢磊副教授等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李晓辉副教授等获得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5.张少同副教授朱超祁博士后等获得第四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6.朱超祁博士后等获得2021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7.李晓辉副教授等获得2021年度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21年
1.李三忠教授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2.李三忠教授入选科睿唯安全球地球科学高被引学者名录,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两刊2021年度10位优秀作者之一。
3.李三忠教授团队博士后朱超祁参与研制的“国际首套复杂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装备”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第六完成人)。同时分别获得“海底工程环境稳定性长期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海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调查评估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海洋矿产资源与环境调查中的测绘关键技术及应用”海南省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十完成人)。
2020年
李三忠教授等主编的《区域海底构造》(上、中、下册)获得2020年海洋优秀图书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
乔璐璐,2011年,第11名
国家自然科学
二等奖
李三忠,2014年,第3名
深水大功率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与应用
获奖名称: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完成人:李予国、亓夫军、刘兰军等
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深海可控源电磁探测、深海微弱电磁信号采集技术及装备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又一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海域进行可控源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为我国深海油气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海洋国土安全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十年来,项目组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6篇、Springer和Elesvier英文专著共2部。10 篇代表性论文他引总数1535次,其中SCI他引总数1194次。这些研究成果还成为韩、日、俄罗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著名学者开展跟进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并被Nature、Science子刊等国际权威刊物论文引述,进而推进了国际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发展。项目组成员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或分会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
《海底构造系统》(上、下册)
获奖名称: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
完成人:李三忠、索艳慧、刘 博等

鉴于地球科学的发展,尤其海洋科学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求,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团队新编写了系列新教材,《海底构造系统》(上、下册) 是其系列教材的第二本和第三本,也是构建“完整海底构造系统” 理论的核心内容,由科学出版社于2018年8月出版。

本书以地球系统为理念,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伸展裂解系统、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转换构造系统、俯冲消减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构造单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本质内涵和前沿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过程到机理,由浅及深重点分析了各子系统的成因认识、基本特征、发展与运行规律。本书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是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及被动大陆边缘等,但同时也介绍了很多新概念、新技术、新理念。

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构造-热演化与早前寒武纪构造体制巨变
获奖名称: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完成人:李三忠、赵国春、孙敏、周喜文
李三忠教授与香港大学赵国春教授、孙敏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喜文研究员合作,自1990年以来对胶辽吉带古元古代构造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胶辽吉带内部地层、变质、变形、地质事件等完美的可对比性,系统揭示了胶辽吉造山带的陆内裂谷本质,提出了华北克拉通板块启动时限和模式。
近十年来,项目组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SCI论文16篇、Springer和Elesvier英文专著共2部。10 篇代表性论文他引总数1535次,其中SCI他引总数1194次。这些研究成果还成为韩、日、俄罗斯、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著名学者开展跟进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并被Nature、Science子刊等国际权威刊物论文引述,进而推进了国际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发展。项目组成员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或分会报告,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国内影响。
黄河入海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效应
获奖名称: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完成人:王厚杰、毕乃双、胡利民、杨作升、吴晓
该获奖项目基于黄河沉积物从流域到河口、三角洲及其毗邻陆架海“源-汇”过程的系统研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变化、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三角洲近海沉积系统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揭示了全球变化影响下黄河入海沉积物“源”的变化过程及其控制机理;2)阐明了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近端“源-汇”过程及其机制;3)揭示了黄河入海沉积物近端“汇”的演化对“源”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理;4)揭示了黄河入海沉积物的远端“汇”效应及其机理。
东北陆块聚合过程与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
获奖名称: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完成人:刘永江、李伟民、温泉波等
由于对东北地区控制资源形成和展布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缺少系统研究,传统上一直认为古生代期间东北地区为海西期地槽褶皱带,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改造,不具有生油潜力,长期影响和阻碍了资源勘探的进展和突破。为此,《东北陆块聚合过程与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多年持续在东北地区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地质研究,在油气资源勘探新层系和古亚洲洋演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东北陆块聚合过程与油气勘探新层系研究》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5篇(SCI收录13篇,EI收录5篇);20篇核心论文他引共计766次,其中单篇论文最高他引214次;论文被国际地学知名期刊Gondwana Research,lithos,EPSL,Tectonics,GSA Bulletin,Ore geology reviews等期刊多次引用;作国际大会报告4次。
《海底构造原理》
获奖名称: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
完成人:李三忠、索艳慧、郭玲莉
《海底构造原理》是李三忠教授团队编著的海洋科学与技术丛书中的第一本,由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10月出版。《海底构造原理》以地球系统为理念,以地球结构构造和物质组成的起源为主线,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概念、本质内涵和前沿研究。从现象到本质,从过程到机理,由表及里重点并系统介绍了地球、海水、洋壳、洋幔的成因认识、基本特征、发展与运行规律。按照认知海底构造的思想起源顺序,凝练概括了相关学说,包括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学说和前板块构造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主要证据。
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地质构造演化重大进展与油气勘查应用
获奖名称:201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完成人:刘永江、任收麦、葛肖虹、尹成明、李伟民、王亚东、李三忠、袁四化、孙知明、裴军令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柴达木盆地可谓世界上勘探难度最大的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新生代以来随着高原的隆升,其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地质演化,沉积格局多变、构造改造强烈。自五十年代首次发现油气以来,五十多年的油气勘探没有重大突破,已探明的储量远远低于盆地的估算地质储量。其主要原因是对盆地演化,尤其是古近纪的古地理格局认识不清,以及山前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制约了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该研究利用同位素热年代学、盆缘造山带的系统对比和山前构造解析研究,建立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山脉的耦合关系,重建古近纪盆地的沉积边界;系统地开展了山前复杂含油气构造的精细解剖研究,通过十余年的产学研联合艰苦攻关,实现了盆山演化地质理论和油气勘探的几项重大突破:

1.确定了阿尔金断裂的累计走滑错距和初始走滑时间,重建了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格局

利用高精度激光40Ar/39Ar同位素测年技术,确定了阿尔金断裂初始走滑时间为早-中侏罗世(180-160 Ma),尔后分别在100-85 Ma,40-25 Ma,10-8 Ma和1-0.7 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提出阿尔金断裂走滑作用的地表响应明显滞后于深部初始走滑时间的新认识;根据断裂带两侧相同构造-岩相带和黑河断裂与巴什考贡断裂的错移距离,确定了阿尔金走滑断裂的累计错距为350-400 km,解决了祁连山西延去向问题。

2.恢复了中生代以来阿尔金地区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建立了柴西北区新生界双变形层模式

提出阿尔金山的快速隆起始于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在此之前阿尔金山并不存在,柴达木与塔里木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统一的连通盆地,阿尔金山前地区并不是盆地的沉积边缘,侏罗纪和古近纪沉积有大量的暗色泥岩,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这一认识改变了过去认为阿尔金山前地区是盆地的沉积边缘无油气资源潜力的传统观点,经青海油田勘探实践证实,先后在东坪、牛东和尖北地区探明侏罗系天然气储量近千亿立方米,已建成15亿方产能。

提出柴西地区新生代地层具有双变形层结构,指明深、浅变形层的变形特征不同,深部变形层底部与基底之间发育大型的基底滑脱构造。提出柴西地区具有深、浅双层油气圈闭构造的特征,浅层一般发育有单向逆冲的断层传播褶皱,深层普遍发育有断层转折褶皱。基于该成果预测,青海油田探明石油储量6200万吨,实现了年产油3万吨以上;在深层发现约300亿立方天然气储量,获得了深层勘探的突破。

3.重建了古近纪时期的盆地南部沉积边界

揭示了东昆仑山是新近纪才隆起的年轻山脉,之前并不存在,柴达木盆地与其南部的古近纪盆地是连通的,而现今昆北地区在古近纪时期并非盆地的沉积边缘,并且发育有较好的暗色岩系;提出新近纪大规模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使昆北山前推覆体逆掩于盆地南缘新生代湖相沉积之上,形成现今的盆地南缘。指出推覆构造在昆北地区形成了大量有利油气储藏的圈闭构造,预测昆北地区应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区,这一认识被青海油田切6 井日产38.6 立方的工业油流所证实,获得昆北地区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落实油气储量近1亿吨,实现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五十年来的重大突破。

项目开展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代表性8篇论文的总他引数696 次,其中SCI总他引124次,单篇文章最高他引总数122次。

海洋浅层高精度地震勘探方法与应用
获奖名称:2017年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完成人:刘怀山,童思友,张进,王林飞,尹燕欣,邢磊,徐秀刚,尉佳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海洋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技术是海洋资源勘探(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勘察和海洋科学考察的重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这类技术装备一直依赖进口。近年来,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高技术出口的限制,其中小道距数字地震采集拖缆就是限制出口的高技术之一。突破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关键技术装备,逐步改变我国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水平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自2001年起,在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部委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支持下,经过17年的技术攻关,该项目攻克了宽频立体相控震源和大能量宽频电火花编码震源、高精度海洋地震立体接收等距不等权水听器组阵小道距拖缆和高分辨率垂直缆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海底沉积地震资料特殊干扰波形成机制与剔除方法,提出了基于海洋水体结构的高精度地震成像方法,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浅层高分辨率地震立体探测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其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技术产品。

该成果自2008年始先后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成功开展了地球物理资料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调查,完成工作量超过50000千米,预测了多个水合物有利远景区并得到了钻探验证,为胜利海上油田灾害地质风险评估、渤海海底通道预选址等工程提供了基础资料。基于上述发明研制的大能量宽频电火花编码震源、高精度海洋地震小道距拖缆和高分辨率垂直缆等装备,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了进口,打破了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我国海洋技术装备的发展和进步。

山东省系列地质矿产图及其应用
获奖名称:2017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完成人:宋明春、李三忠、万中杰、徐洪岩、宋志勇、李世勇、于广婷、胡弘、宋英昕、焦秀美、李远友、刘明渭、高美霞、张淑芳、尹琦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在综合研究山东省最新地质矿产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出版了《山东省地质矿产图集》,形成了多种比例尺、多种专业类型、多个地理区域的系列地质图件;建立了地质矿产信息数据库,开发出多源地质资料集成信息系统。该项目通过综合研究,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新认识及一些新发现,包括确定了莒南—日照一带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带,建立了区分苏鲁地区华南/华北型新元古界的岩石组合特征和年龄谱标志,揭示了苏鲁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格局;建立了月季山片麻岩套、史家屯玄武岩段等地质单元,完善了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系统;厘定了山东省中生代岩浆岩类型,提出了胶东地区中生代“热隆-伸展”构造-成矿模式,揭示了本区复杂的壳幔相互作用和岩石圈减薄过程;划分了山东省成矿区带,提出了4 大类26 个主要矿种的成矿规律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构造环境,为山东省的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等。李三忠教授的工作复原了胶辽吉构造带2520—1875 Ma的构造和变形演化模式,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引用,提出了渤海湾盆地拉分成因和挤出逃逸构造控制的成盆模式,成果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新突破,取得良好经济效益。该成果在地质找矿、国土资源规划、水文环境地质、重要工程地质勘查、矿山开发和军事设施建设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深部、隐伏区找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立体探测技术研究
获奖名称:2017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完成人:刘怀山,任宝宏,邢磊,童思友,王林飞,徐秀刚,尹燕欣,尉佳,刘雪芹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研发针对海底浅层勘探需求的非常规高精度地震勘探设备和技术,形成一套集大能量宽频电火花震源、小道距立体地震观测、海洋特殊干扰波压制、水体精细结构成像等为一体的海底浅层高精度勘探技术体系,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地质灾害评价等提供先进技术支持。该项目研制了分布式数字垂直缆1套,研发了宽频、广角、高信噪比非常规地震观测和处理成像技术,形成了基于垂直缆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立体探测技术1套,拓展了海洋地震勘探频宽,提高了地震反射覆盖范围和测量精准度,资料采集反射角大于±70°,频宽5-1200 Hz,分辨率达到米级。

地震叠前数据弹性阻抗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
获奖名称:2017年度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完成人:张进,刘怀山,童思友,邢磊,徐秀刚,王林飞,尹燕欣,刘雪芹,申鹏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常规的弹性阻抗反演方法多是采用类似于叠后波阻抗反演的线性方法或者广义线性方法,因此存在强烈依赖于初始模型,具有多解性,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缺陷。另外,常规的弹性阻抗反演方法弹性参数提取对随机噪声比较敏感,抗干扰能力差。针对以上问题,该项目提出了基于混沌蚁群算法、随机粒子群算法等弹性阻抗非线性反演方法,并结合两项式Fatti弹性阻抗反演公式,形成了一套弹性阻抗非线性反演新方法和新技术。该方法具有不依赖于初始模型,能达到全局最小,抗干扰能力强,反演分辨率高等优点。利用该套方法对胜利油田郭局子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弹性阻抗反演,获得了多种弹性参数剖面,揭示了目标层段的薄储层,与实际钻井结果相符,该方法为复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申请了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3篇)。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及其工程应用
获奖名称: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完成人:李广雪,冯秀丽,徐继尚,曹立华等
该项目取得创新成果如下:
①为黄河口快速堆积的复杂区块实现海油陆采的开发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研究了废弃三角洲海底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成因机制,建立了有效的海底工程评价体系,为平台-管道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
③揭示了黄河三角洲岸线蚀退规律,预测了海岸防护堤坝侵蚀极限深度。

2005—2014年科研获奖情况

1

2014

李三忠

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

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

2

2014

李广雪

中国北方海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物源-汇效应与环境演变

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

3

2014

王永红

海岸动力地貌学 王永红 著

优秀教材 二等奖

中国海洋大学

4

2014

刘怀山

地球物理环境资源与目标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

5

2014

郭海燕
李效民
孟凡顺

深海立管涡激振动疲劳预测方法及抑振技术

科技进步奖

国家海洋局

6

2014

刘怀山

地球物理环境资源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7

2014

刘怀山

海洋小多道地震高精度立体探测关键技术研究

二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8

2014

刘怀山

基于海洋地震学的海洋水体特性研究

二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9

2014

何兵寿

个人奖(无名称)

科技奖

2013年度山东省青年地质科技奖

10

2014

何兵寿

多分量地震油气探测技术

二等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11

2014

童思友

地球物理环境资源与目标探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等奖

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12

2014

童思友

地球物理环境资源勘探关键技术及应用

一等奖

山东省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

13

2013

李广雪

中国北方海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物源-汇效应与环境演变

自然科学二等奖

教育部

14

2011

乔璐璐

海洋仪器海上试验与作业基础平台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

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

15

2009

李三忠

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及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

二等奖

山东省科委

16

2008

刘怀山

滩浅海海底沉积结构高精度调查方法研究山东地学科技创新奖

一等奖

山东省胜利油田地学开拓基金会

17

2008

张金亮

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

一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

18

2008

张金亮

砂砾岩油气精选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

三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

19

2008

李三忠

第十一届青年科技奖

金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

20

2007

张金亮

砂砾岩油气精选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

二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

21

2007

李广雪

黄河三角洲沉积作用与工程环境研究

二等奖

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

22

2006

张金亮

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

二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

23

2006

张金亮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

二等奖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

24

2006

赵广涛

深海电视抓斗技术研究

一等奖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25

2005

李广雪

典型不稳定海底地质过程及关键探测技术

一等奖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

26

2005

李广雪

东方1-1海底管线后调查

一等奖

山东省测绘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