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团队刘洁副教授在国际地学TOP期刊《Tectonophysics》发表新型边缘检测厘定中南半岛微板块的研究成果
2023年11月6日,国际地学顶尖期刊《Tectonophysics》在线发表了题为“A robust high-resolution potential-field edge detection filter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洁副教授、王旭硕士生和李三忠教授(通讯作者)等合作完成。
位场边缘检测技术是进行大规模识别构造边界和地质目标体的有效手段。尽管已经发展了一系列边缘检测滤波器,但大多数的边缘检测器都存在分辨率和抗噪能力之间的折中。为此,我们融合Harris滤波(NHF)和ILTHG等多种边缘检测器,提出一种名为ILGNH的新型边缘检测方法。该边缘检测方法同时发挥了NHF抗噪性强和ILTHG分辨率高的优势,模型实验也验证了ILGNH是一个鲁棒的高分辨率边缘检测器。之后,我们将该边缘检测方法应用到中南半岛及其邻区,以识别该地区多期的构造边界(图1)。
结合边缘检测结果、剩余地壳重力异常和活动断层等,我们厘定出了与微板块相关的南北贯通的4条主要的缝合带。这些缝合带与深大断裂等围限出14个微板块,不同微板块内部的剩余地壳重力异常特征各异,而其边界大都位于剩余地壳重力异常的梯度带或错断扭曲带上。在西缅微板块内部,边缘检测结果还显示了一条明显的近南北向弧形深部边界带,它指示了印缅山脉下方的俯冲板片在向东的俯冲中受到了阻挡,转而向下形成高角度的深俯冲。进一步地,不同深度的多尺度边缘检测证实中南半岛的西部边界垂向延展比东部更深,50km以下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识别的弧形深部边界带以西及那加-吉灵庙-若开-安达曼缝合带附近(图2)。
图1 中南半岛及邻区微板块边界划分
图2 约(a) 15 km, (b) 25 km, (c) 40 km, (d) 60 km深度处的ILGNH边缘检测结果,圆圈代表不同深度范围的震源位置。
Liu, J., Wang, X., Suo, Y., Li, S., Zhou, J., 2023b. A robust high-resolution potential-field edge detection filter with its application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Tectonophysics, 868: 230109.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