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团队周建平博士后在国际地学Top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发表中国东北地区盆-山系统源汇演化研究成果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459

近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Geoscience Frontiers》(影响因子7.438)发表了题为“Cretaceous source to sink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 from integrated detrital geochronology in NE China”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建平博士后、李三忠教授、刘永江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István Dunkl研究员、Hilmar von Eynatten教授和吉林大学李伟民副教授合作完成。

  

由于广泛发育的盆地反转,中国东北地区的中生代盆地群的白垩纪沉积序列大多不完整。除了其中的松辽盆地的沉积记录相对完整外,松辽盆地以东盆地群的沉积序列在早白垩世或晚白垩世时期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沉积间断。目前关于松辽盆地与其以东部盆地群之间可能的联系、以及前人提出的白垩纪中期“泛三江”原型盆地的实际覆盖范围仍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应用碎屑年代学,可以获得有关沉积物来源和产生沉积物的区域地质演化的定量信息。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该文针对流域面积覆盖中国东北地区东部主要造山带的多条现代河流展开系统性现代河流沉积物碎屑热年代学研究。通过进行“现代沉积-古沉积-造山带”综合物源对比研究,以追踪东北地区白垩纪时期的强烈构造剥蚀事件,揭示该地区盆地群白垩纪物源变化规律。研究中发现现代河流砂的碎屑年龄模式与流域内地质单元的年龄组成在空间比例上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通过引入现代河流砂碎屑锆石、造山带花岗质(变质)基底锆石丰度分析,该项研究对流域范围内的地质单元年龄组成进行了重新评估,并重新厘定了东北地区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作用期次及影响范围。综合研究结果,该项研究系统揭示了东北地区中生代盆地群白垩纪物源演化规律,并指出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曾存在超大型原型盆地,在其最大伸展期,该原型盆地沉积范围涵盖了现今的松辽盆地、东部残余盆地群盆地群、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佳木斯隆起以及大兴安岭的东缘地区。自早白垩世以来,随着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以及两阶段的平板俯冲及随后的俯冲后撤是导致了中国东北地区现今盆岭格局的形成的内在地球动力学机制。

Zhou, J.P.*, Dunkl, I., Liu, Y.J., Li, S.Z., Li, W.M., & von Eynatten, H. (2023). Cretaceous source to sink system re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 from integrated detrital geochronology in NE China. Geoscience Frontiers, 101616.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sf.2023.10161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