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刘洁为通讯作者、硕士生陈玉彬在国际地学TOP期刊《Tectonophysics》发表青藏高原南部微板块边界的边缘检测研究成果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3-04-24 浏览次数:385

2023420,国际地学顶尖期刊《Tectonophysics》发表了题为“Microplate boundaries and pattern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生陈玉彬、李三忠教授、刘洁博士后(通讯作者)和姜素华教授等合作完成。

青藏高原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构造域的东段,由一系列微板块组成。这些微板块的演化历史与特提斯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并被多条近东西向的缝合带分隔开。在缝合带内部,保存了大量与特提斯洋演化相关的地质记录,指示青藏高原南部的微板块经历了复杂的裂解、漂移、俯冲拼合及碰撞造山过程。该文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重磁异常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多个微板块的重磁异常分布在南北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同时,该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逻辑滤波器方法,并结合重力异常向上延拓,对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多尺度构造边界识别(图1)。研究结果显示,边缘检测结果与断裂带、缝合带和蛇绿混杂岩带在空间上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该文进一步对青藏高原南部的微板块进行了划分,并与前人浅层地质调查、蛇绿岩露头和断层等信息进行了对比,二者的高吻合度验证了本文划分方案的可靠性(图2。此外,重力异常多尺度边缘检测还提供了深部构造边界的额外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地质记录和板块重建,对这些微板块的演化过程及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微板块所属类型的转化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这些微板块的形成模式和边界类型,将演化过程分为裂生主导、增生主导和残生主导三个阶段,进而建立了青藏高原南部微板块的演化模式。不同阶段微板块类型的转变模式为研究巨型造山带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7

1 青藏高原约15km深度的边缘检测结果及其线描解释,圆点代表地震事件位置

10

2 青藏高原微板块划分方案及浅表地质调查对比

  

Chen Y, Li S, Liu J*, Jiang S, Liu Y, Peng Y. Microplate boundaries and patterns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revealed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Tectonophysics, 2023: 22985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