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朱俊江教授及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成果

发布人:丁文雁 发布时间:2021-12-13 浏览次数:4067

20211212日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ubmarin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ir Origins Analyzed from Multibeam Bathymetry D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朱俊江教授和李三忠教授研究团队完成,该成果的第一作者为硕士研究生欧小林,通讯作者为朱俊江教授。

该研究利用2020年“东方红3”号科考船在南海中部和东北部采集的多波束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多波束数据处理和分析构建了网格间距20 m的高分辨率海底地形图。在处理的高分辨海底地形数据中,识别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尺度的海底地形地貌(图1和图2)。通过局部数据分析,发现了一条完整的神狐海底峡谷东沙环礁北部的海底网状沙丘东北部海底平行沙丘西南次海盆和东部次海盆内展布海底海山地貌。通过对海底地形地貌的形态参数计算,使用剖面分析方法分析,发现神狐海底峡谷上段呈侵蚀状态的V形,下段为堆积状态的U形,提出海底峡谷是由浊流对该地区进行侵蚀作用形成的网状沙丘高度介于2-20m,间隔介于20-500m,从尺度分类来看,发现的沙丘属于海底大型和超大型沙丘,分析认为沙丘的形态受到后期内孤立波对海底沉积物塑造作用。海底平行沙丘为高度介于8-32m,间隔大于100m的超大型沙丘,是受到潮流和内孤立波对海底沉积物反复冲刷形成的。发现海底海山高度介于111-778 m之间,分别由圆锥型、线条型和不规则型三种类型组成,多数为线条型。线条型海山的形态和走向与海底磁异常条带方向展布一致,指示着其形成与海底扩张有关,该研究认为该区段的海山是在海底扩张时的深部岩浆活动和大型中南断裂活动作用下形成的海底地貌该研究为后续研究南海扩张过程和形成演化提供了地形和地貌方面的证据。

1. 海底多尺度地形地貌,(a)神狐海底峡谷,(b)海底网状沙丘,(c)海底平行沙丘

2. 海底海山分布和形态

  

该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资助。

Ou, X., Zhu, J.*, Li, S., Jia, Y., Jia, Z., Zhang, S., Zhang, S., Chen, R., Chen, X., Ding, D., Xing, H., Suo, Y., Wang, P., Liu, Y., Submarin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ir Origins Analyzed from Multibeam Bathymetry Dat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1, 9, 1419. https://doi.org/10.3390/jmse9121419.

  

相关链接:https://www.mdpi.com/2077-1312/9/12/14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