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刘永江教授携团队在国际地学Top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 中亚造山带东段山弯构造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地学Top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了题为“An orocline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永江教授、吉林大学李伟民教授、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马永非高级工程师、太原理工大学冯志强教授等合作完成。
中亚造山带是地球上规模最大、演化时间最长的增生造山带,在整个显生宙时期(尤其是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复杂的俯冲、增生、碰撞缝合等构造演化历史,是研究增生造山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理想地区。古亚洲洋东段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由于后期鄂霍茨克构造域与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使得原古亚洲洋构造形迹更加扑所迷离,不同研究者之间对该区主体构造单元属性、构造格架、各构造单元之间碰撞缝合时间及缝合带空间走向等的认识具有较大争议。刘永江教授团队在多年对中亚造山带东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东北地区为以古生代山弯构造的新认识,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NE China Orocline)的演化模型,与中亚造山带中段的图瓦-蒙古山弯(Tuwa-Mongol Orocline)和西段的哈萨克斯坦山弯(Kazakhstan Orocline)一起构成了规模宏大的中亚造山带增生构造体系(图1)。新发现的东北山弯构造为中亚造山带中发现的第三个山弯构造。
图1 中亚造山带三大山弯构造体系. 自西向东依次包括:哈萨克斯坦山弯(Kazakhstan Orocline)、 图瓦-蒙古山弯(Tuwa-Mongol Orocline)和中国东北山弯(NE China Orocline) |
通过对前寒武基底岩石分析和弧岩浆事件的系统研究认为,中国东北及其邻区存在两个具有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的构造单元:艾仁达瓦-额尔古纳-马门地块(EEMB)与布里亚-佳木斯-兴凯地块(BJKB);原兴安地块与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并无统一的前寒武结晶基底,实际上是包含小规模前寒武微陆块碎片的增生地体,分别称为兴安增生地体(XAT)与松辽-锡林浩特增生地体(SAT);张广才岭为一早古生代增生地体(ZGCAR)。早古生代早期EEMB和BJKB构成一个统一的链状陆弧,随后XAT-ZGCAT和SAT在古生代期间依次先后拼贴增生与链状岛陆弧的南缘(现在方位),并顺时针转动弯曲,形成东北山弯构造(图2)。
图2 中国东北山弯构造(NE China Orcline)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构造演化图 |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