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姜素华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Top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 发表青藏高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重磁研究新成果

发布人:郭垒 发布时间:2021-05-10 浏览次数:787

2021年5月8日,国际地学Top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Plateau: Its rol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Tethys Ocean”的研究成果。该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姜素华教授(通讯作者)、硕士生姜衍和刘一鸣副教授(通讯作者)等合作完成。

青藏高原由多个微地块碰撞形成,包括松潘-甘孜地块、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其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构造属性对研究东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最新的重磁数据研究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性质和俯冲极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布格重力异常场整体为高值负异常,微地块内部重力异常呈东西向展布,微地块之间的异常值差异明显。在重力异常逼近场和剩余重力异常场中(图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表现出明显的重力异常梯度带,且深电阻率反演结果显示微地块内部电性结构呈南北向展布,可能是印度板块差异俯冲导致的俯冲板片前端撕裂所致。重力异常7阶细节场显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重力异常具有明显的差异,说明该缝合带是一条重要的地质分界线,可能为冈瓦纳大陆的北缘。此外,重力异常反演得到的莫霍面深度显示出南羌塘地块莫霍面较浅,说明南羌塘地块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减薄过程。

图1 青藏高原剩余重力异常

结合岩浆活动、蛇绿岩和岩相古地理资料,重建了青藏高原燕山期构造演化过程(图2),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的碰撞导致班公湖-怒江洋自东向西以剪刀式闭合,其中东段最早在中侏罗世闭合,西段在早白垩世末闭合,最终形成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班公湖-怒江洋早中侏罗世的俯冲方式为北向俯冲,兼具洋内俯冲,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为双向俯冲,变形过程主要发生在白垩纪。该项成果对研究特提斯洋东部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2 青藏高原燕山期构造演化

Jiang, S.H.※, Jiang, Y., Liu, Y.M.※, Li, S.Z., Zhang, W., Wang, G., Lu, L.L., Somerville, I.D., 2021.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Plateau: Its role i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Tethys Ocean. Earth-Science Reviews 218.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65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