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姜素华教授和中科大地空学院汪刚博士后在Top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研究成果

发布人:张建利 发布时间:2021-03-08 浏览次数:590

202133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题为“Mesozoic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 of Micro-blocks in the East Asian Ocean Continent Connection Zone”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姜素华教授、汪刚博士后合作完成。

为了理清东亚洋陆过渡带中生代微地块俯冲增生构造演化特征,该研究依据高精度重磁资料和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首次获取了研究区多尺度中波重力异常场,并以此代表地壳剩余重力异常场开展对洋陆过渡带构造格局和增生微地块演化历史的研究。此外,该研究首次提出构造线描方法,开展深部重力场特征的精细解释

图1 东北亚地区地壳剩余重力异常与磁异常导数揭示微地块边界


结合磁异常特征,该研究在东亚洋陆过渡带识别出27个微地块,其中22个属于中生代增生微地块。这些微地块主要分布在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日本—萨哈林岛弧地区。其中,受古太平洋俯冲方向转变的影响,东北亚地区经历了侏罗纪正向增生和白垩纪斜向走滑堆积,分别形成北宽南窄的侏罗纪正向增生楔和被走滑断裂切割的白垩纪辫状构造(图1,图2)。

东北亚地区(a)重力深部细节场及其(b)构造线描和(c)走滑拼贴模型


东北亚陆缘白垩纪可能经历了两期走滑堆积过程(图2),早期受右行走滑作用控制,可能与鄂霍茨克微板块的就位有关,形成了自北向南的走滑堆积体;晚期受左行走滑作用控制,应该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有关,形成了自南向北走滑拼贴体,与前者以塔乌欣地体为界。这对理清洋陆过渡带构造格局和增生微地块识别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Wang, G., Jiang, S.H.*, Wang, P.C.*, Guo, L.L., Jiang, Y., Lu, L.L., Somerville, L., Li, S.Z., 2020. Mesozoic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 of Micro-blocks in the East Asian Ocean Continent Connection Zone. Earth-Science Reviews.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57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