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朱俊江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发表板内大地震成因机制成果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冈瓦纳研究》IF=6.174)在线发表了题为:“Large intraplate earthquak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region”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三忠和朱俊江教授研究团队完成。
板块内部大地震的发生、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与机制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在大洋洋中脊,俯冲带等窄板块边界,板块运动理论能够较容易解释地震的发生,然而板内地震常常很难用刚性的板块运动原理去解释。板内地震一般发生和分布在一些早期存在的弱带,诸如活动断裂带、缝合带、夭折的裂谷带和其他活动构造位置(热引起的隆起带等),较大的板内地震一般可以用弹性应力集中和释放、交叉断裂活动和深部岩体侵入引起的应力变化解释。在南加州以及圣安德列斯断裂系统,是经典的地震应力传播和诱发机制等地震研究热点区域,在我国华南沿海分布相似的活动断裂带-华南地震带,是本成果研究的关键区域。
由于受到北东向断裂系统活动的控制,华南和南海北部的地震带总体沿着北东方向展布,在这一地震活动带内,有6次震级M>5.8的大地震,其中1969年M6.4阳江地震是目前最大的一次地震,分布在广东阳江海岸地区,通过本研究对大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1969年阳江地震应力增加的区域是后续余震发生的区域,同时北东向和北西向交叉断裂控制着地震应力空间变化。依据以往板内大地震余震持续时间和断裂承载速率关系,提出阳江大地震发生在板内和宽的板块边界带之间。
阳江板内大地震分布和静态库伦应力变化
Zhu, J., Li, S., Chen, X., Li, J., Li, Y., Xing, H., Jia, Y., 2020. Large intraplate earthquakes and static stress changes in the South China coastal region, Gondwana Research, 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3.004.
相关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42937X203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