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李三忠团队索艳慧副教授在Top期刊《Gondwana Research》发表印度洋研究成果

发布人:韩东庆 发布时间:2020-03-10 浏览次数:1025

2020年2月17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Two-stage eastward diachronous model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Constraints from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records in Northeast Indian Ocean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索艳慧副教授和李三忠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完成。

印度-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和碰撞模式一直是板块构造的热点问题,但多基于陆地研究且存在多种争议,未能从洋底证据来提供制约。为此,本文作者以东北印度洋板内构造为切入点(下图所示),解析并发现洋内洋中脊的突然死亡或跃迁、微板块的形成、岩浆通量的持续稳定突增是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响应,具体表现为:1)查格斯-拉克代夫海岭和东经九十度海岭分别为延伸至印度西、东边缘的地幔柱成因的无震海岭,其岩浆通量分别自52-50 Ma和49-47 Ma持续稳定突增,分别揭示了印度西缘、东缘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启动时间;2)分割印度西南和非洲板块的中印度洋洋中脊于~41 Ma突然向南远距离(>200 km)跳跃,分割印度东南和南极洲板块的沃顿洋中脊于~38 Ma突然死亡并向南迁移至现今东南印度洋洋中脊位置、其残留的死亡洋中脊围限了Mammerickx微板块的形成,分别揭示了印度西缘、东缘与欧亚板块的“硬碰撞”启动时间。结果表明,印度西缘-欧亚板块和印度东缘-欧亚板块的软碰撞时间分别为52-50 Ma和49-47 Ma、硬碰撞时间分别为~41 Ma和~38 Ma,从而建立了印度-欧亚两阶段、向东穿时性的碰撞模式,为解决陆地研究中印度-欧亚初始碰撞时间和模式的热点问题提供了洋底依据和判别方案。


东北印度洋板内构造发育特征

Suo, Y.H., Li, S.Z., Cao, X.Z., Dong, H., Li, X.Y., Wang, X.Y., 2020. Two-stage eastward diachronous model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Constraints from the intraplate tectonic records in Northeast Indian Ocean. Gondwana Research

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gr.2020.01.00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