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吴晓博士在Marine Geology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9年8月17日,国际知名海洋科学期刊Marine Geology发表了题为“Synoptic variations of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derived distal mud patch of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sediment transport”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吴晓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
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注入200亿吨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输送、扩散及其归宿问题一直以来受到海洋地学界的高度关注。黄河以其高含沙量著称世界,其巨量泥沙入海后不仅在河口处快速堆积形成三角洲沉积体,同时在环流体系作用下向外海输运,在山东半岛东侧形成远端泥质区。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受季风活动控制,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与北向的黄海暖流在此交汇。前人对该区的沉积动力研究多聚焦季节性变化,对天气尺度的风场结构变化的研究不多,天气尺度变化对该区沉积动力过程的影响方式、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晰。本文依托国家基金委渤黄海共享航次,运用相位平均法(Phase-average Method, PAM)获取了山东半岛东侧断面流场结构和温盐特征,揭示了天气尺度下风场振荡对黄河沉积物在陆架泥质沉积区输运过程的影响。
研究表明,天气尺度下季节性主控风场的衰减或转向事件会引起山东半岛泥质区沉积动力结构的显著调整:夏季风(南向)影响下,山东半岛沿岸流与北上的黄海水体流速较弱,动力结构呈现斜压结构,夏季南风减弱或转为北风,山东半岛沿岸流和北上的黄海水体流速显著增强,垂向流向一致;冬季风(北向)影响下,山东半岛沿岸流和黄海暖流流系明显,北风减弱或转为南风,几乎不见南向的山东半岛沿岸流,山东半岛泥质区呈现由近岸到离岸整体向北的流场特征。天气尺度的风场振荡及其引起的海表高度变化和陆架波释放,是导致沉积动力过程差异显著的主要控制机制。这种天气尺度造成的沉积物输运的长期效应,需要进一步研究。
夏季主控风场(南风)(a)及其振荡(b)影响下渤黄海沉积动力结构;冬季主控风场(北风)(c)及其振荡(d)影响下渤黄海沉积动力结构
Xiao Wu, Jingping Xu, Hui Wu, Naishuang Bi, Changwei Bian, Peihua Li, Aimei Wang, Haiqin Duan, Houjie Wang, 2019. Synoptic variations of residual currents in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derived distal mud patch of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Implications for long-term sediment transport, Marine Geology, 417, 1-13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geo.2019.10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