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快讯

Highlights News

实验室李三忠教授本年度再次在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发布人:韩东庆 发布时间:2019-09-10 浏览次数:753

2019年9月10日,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地球科学论评》(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了题为“Global Meso-Neoproterozoic plate reconstruc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Precambrian basins: Constraints from three cratons in China”的研究成果。此项成果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三忠教授和李玺瑶副教授等合作完成。


  地球的中新元古代,有时也称为“乏味的十亿年”或“地球中年期”,也普遍认为,是地球相对稳定的时期。然而,期间也正是哥伦比亚超大陆和罗迪尼亚超大陆聚散时期,在全球不同克拉通上发生了大量的基性岩浆事件、岩墙侵入和裂谷盆地形成等重大事件,因此,中新元古代期间地球并不稳定。


李三忠及其合作者选择中国华北、华南和塔里木这三大克拉通,来探索这些全球事件,并以这三个克拉通上发育的裂谷盆地为切入点,试图揭示这些克拉通深埋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全球超大陆聚散过程的关联,进而探索深部深层前寒武纪地层的油气勘探潜力。他们根据中国三大克拉通的最新古地磁数据,采用Gplates板块重建技术,不仅确定了中新元古代期间中国三大克拉通各自的古地理和大地构造位置,而且还紧密结合全球特征地质事件和地质记录等,恢复了超大陆聚散期间不同阶段的全球洋陆格局,特别是试探推测了消失的洋内构造格局。最后,针对三大克拉通各自裂谷盆地的成因差异,系统总结提出其多期原型盆地成因机制如下:


(1)从动力上,华北克拉通裂谷盆地总体处于挤压背景下的裂解,与澳大利亚同期裂谷盆地形成的构造过程和机制类似,与挤出-逃逸构造密切相关,不同部位发育不同原型盆地;其中,白云鄂博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燕辽裂谷处于挤出块体后缘,局部拉分沉降沉积可达万米厚的沉积地层;贺兰等裂谷总体呈帚状,类似新生代安纳托利亚地块挤出相关的前缘盆地群成因;熊耳裂谷早期则可能与俯冲带-地幔柱相互作用有关,俯冲带上盘伴生发育半空间放射状基性岩墙群。


(2)华南克拉通中部的江南造山带上早期裂谷盆地雁列展布,可能为造山带去根作用所致,后期因为拆沉作用向东迁移,导致晚期裂谷盆地发育在华夏地块上;而华南克拉通西部扬子克拉通上的裂谷盆地可能与俯冲后撤的弧后裂解有关,盆地裂解启动时间逐渐向西变年轻。


3)塔里木克拉通的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早期呈帚状平面展布,可能与活动陆缘斜向俯冲有关;后期可能与俯冲后撤导致的弧后裂解有关。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9.10294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