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协办会议

Hosting/Co-organized Conference

2017年主办协办会议

发布人:唐长燕 发布时间:2018-08-29 浏览次数:262

2017年主办协办会议

2017年实验室成员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德电磁地球物理学双边研讨会》和《The 2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Workshop of Morphodynamics and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Large River Deltas》,并积极组织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洋陆过渡结构与构造”等专题3个,同时作为主要力量协办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论坛“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科学任务——印太海底计划”,组织召开了“印太海底计划”鳌山论坛会议,推动了大洋探测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第二届中德电磁地球物理学双边研讨会

为了加深中德两国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者之间的了解,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2017年10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中德电磁地球物理学双边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陈锐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陈锐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科研成果等相关情况。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地球科学部主管Sonntag博士和本次会议共同主席、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Spitzer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主持。

与会者的报告主题涵盖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涉及到数值模拟、反演方法研究地球深部地球物理及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包括:地热资源勘探和二氧化碳封存监测方法研究、造山运动过程和活动大陆边缘等地质问题、海洋电磁法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探测技术、航空电磁法的近表面地下水和矿产资源探测技术等。

会议期间,Spitzer教授、科隆大学地球物理与气象学研究所所长Bulent Tezkan教授及法兰克福大学Andreas Junge教授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海洋电磁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探讨。

本次研讨会与会嘉宾90余人,分别来自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亥姆霍茨联合会波茨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科隆大学和基尔海洋研究中心等6所德国大学和研究所及挪威PGS公司,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21所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基于广泛参与,大会取得了良好交流效果。


The 2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Workshop of Morphodynamics and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Large River Deltas

2017年10月15-17日在青岛举行了“The 2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Workshop of Morphodynamics and Socioeconomic sustainability of Large River Deltas”。会议由王厚杰教授与美国莱斯大学Jeffery Nittrouer教授主持,会议重点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密西西比河、湄公河等大河三角洲的地貌演化及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会议邀请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University of Illinois)Gary Parker等国内外40余位学者参会。与会者分别来自美国的Rice University,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ouisianan State University,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yoming ,日本的Gunma Kokusai Academy,国内的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5所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


2017年主办协办会议

第五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

2017118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沉积物环境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研讨会暨沉积物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青岛召开。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李巍然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沉积物环境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并指出,本次大会为全国沉积物环境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沉积物环境的基础理论研究、沉积物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的发展。

研讨会主题为“沉积物环境与污染控制”,围绕湖泊、水库、海洋、河流、河口、沼泽等各类水体的沉积物环境基础研究、污染治理修复等理论和技术应用问题设置议题、开展研讨,交流沉积物环境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成果,结合研究与应用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本次大会为期三天,设有4个主题研讨会、3个学术沙龙和2个研究生报告会专场,共有来自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国内45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近200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本次大会重点将河流/湖泊-河口-近海的沉积物输运、沉积以及相关联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污染物迁移转化等纳入“沉积物环境效应”主题,这对解决我国河流-河口-近海的环境问题和治理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学校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相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


2016年主办协办会议

《第二届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

由本实验室资助的《第二届地下储层和流体的地球物理成像》国际研讨会于2016年7月2日—3日在青岛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Suppe、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等出席会议。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台湾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南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中石化物探技术研究院、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勘探管理中心、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中石化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中石化胜利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中海油服物探研究院、石油工业出版社、美国ION公司 等近20所国内外高校、科研、出版单位以及10余所国内外公司的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庆忠、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Suppe等在内的百余位专家针对当前地球物理和地质学的前沿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广泛沟通和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6年主办承办会议情况

第三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

第三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于2016年10月28-30日在青岛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联合主办,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任建国处长等出席并致开幕词。

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苏纪兰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担任大会主席。会议期间,来自国内数十家涉海单位及科研院所的近350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围绕着中国边缘海海底长期观测、海洋动力过程与观测、近海海底过程与观测、海底观测技术、海底冷泉/热液观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与油气、海底动态变化观测及其地质灾害和工程环境响应、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集成观测分析系统等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深海生态和生物地球科学等议题开展跨学科交流。

  


2015年主办协办会议

“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壳幔-海洋系统、过程与动力学”论坛

201532122,“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壳幔-海洋系统、过程与动力学”论坛在青岛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倡导和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中国海洋大学吴立新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院士担任本次会议联合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为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张国伟院士,组委会主席为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校长。

本次论坛以西太平洋“洋-陆地质过程”为纽带,围绕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从深部与浅部的内外动力关联角度,开展生物、地质、海洋等多圈层过程与关联研讨,探讨具有双俯冲系统的西太平洋在物质-能量循环中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于志刚校长致欢迎词。他指出,本次论坛对于我们认识和开发利用西太平洋,特别是对维护国家海洋安全,支撑海上丝路建设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海洋大学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在海洋科学领域具有比较厚实的基础。学校海洋学科“高峰”的发展壮大,要以地球科学的“高原”为基础。本次会议是学校汲取各方智慧,从地球系统科学视角审视海洋学科发展的一次宝贵的契机。他希望,与会专家以探讨西太平洋研究为切入点,为学校的海洋学科乃至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进一步提高相关学科的建设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处刘羽处长、海洋国家实验室管理服务中心王栽毅主任、会议联合主席朱日祥院士等分别从国家发展战略、海洋发展规划、多学科交叉创新、西太平洋研究重要性等角度发言,并对会议顺利召开表示祝贺。

  在两天的学术研讨中,科学家们从洋陆过渡带地质结构、构造过程与物质循环,洋陆过渡带动力过程与资环效应,洋陆过渡带科学试验与观测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主题报告和自由发言研讨,跨物理海洋与海洋地质、探测和试验技术等学科和领域进行全面和深入地交叉交流,这种学术探讨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会议秘书长李三忠教授介绍,洋陆过渡带是大陆和大洋的过渡地带。太平洋和欧亚大陆分别是地球现今最大的大洋和大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因而具有很多独特性,系统认识其现今基本构成、特征、属性、结构、构造,认清其特殊性、全球性意义,深入探讨西太平洋在满足国家海洋安全、海洋国土划界、海上丝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急需,在洋陆系统理论的创新突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论坛就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关键科学问题,从地球深部到表层,从大陆到大洋,从固体壳幔到流体海洋,从高原到深渊,从河流到大洋,从物质到能量,从技术到理论,从观测到模拟,主要围绕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属性、特征、构成、结构与过程;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形成演化、动力学机制及其全球背景;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与资源-环境效应;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综合观测、探测与模拟技术三大科学议题和一个技术议题展开。论坛充分深入地进行了跨学科交叉研讨,从现状、动态、效应到机制,进一步凝练了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大科学问题,并达成了共同推动“透明西太”成为国家科技大计划的共识。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著名学者专家81人出席,其中院士11人、杰青16人,参会总人数达150人。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英国杜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深海基地、海洋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39家科研院所单位参会。


2014年主办协办会议

第四届中澳海洋科技研讨会

2014年9月27-28日,第四届中澳海洋科技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日本东京大学Takashi Oguchi教授等近百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李华军副校长在致辞中对前来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举办的意义,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促进中澳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王永红教授主持。会议主要分为海岸沉积动力地貌、海洋沉积学、数学模型、生物化学、海岸带监测和管理等部分。格里菲斯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悉尼大学、南昆士兰大学、西南威尔士大学等澳大利亚的学者,与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桂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所、杭州应用声学研究所,国家海岛研究中心、海南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共23所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9月28日下午17点30分,此次会议顺利闭幕,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Charles Lemckert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做了会议总结。大会将就本次会议的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出版一期正式刊物。大会选定2016年夏季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进行下一轮的中澳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双边交流会,从而推动中澳海洋科技的合作交流与发展。

  


2014年主办协办会议

第七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第七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17日-20日在青岛黄海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承办。

本届会议组委会主席、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主持开幕式,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闫菊,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张培震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领导代表王勇生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据本届会议秘书长、中国海洋大学李三忠教授介绍,会议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加拿大的近800位参会人员,出席会议的嘉宾包括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张宏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丁国瑜、李廷栋、马瑾、张国伟、李曙光、金振民和张培震。会议收到摘要460篇(已被万方数据库收录),本届会议有5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68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221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140 位专家的成果做了展板展示。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定期召开学术年会,已成功举办6次。第一届会议于2008年3月26日-30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随后逐年依次在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举行。每届会议都有国内顶尖级构造地质学家参与讨论国际地学前缘问题和进展,会议一般设立10个专题和一个自由论坛;并在闭幕式上颁发优秀学生口头报告奖和展板奖。本届会议是该专业委员会最后一次组织的专业性盛会,从2014年10月开始,为进一步加强地球科学领域最新学术成果交流与学科交叉,在国内众多专家的支持和努力下,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召开“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本届学术会议在青岛举办,有利于推动我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含大陆边缘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地质工作者带来了国际国内研究前缘信息,促进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国海洋大学和在青地学单位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发展,也有助于完善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并通过海-陆对比与结合研究,发展洋底动力学研究。

会议召开前,闫菊副校长、李巍然副校长会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丁国瑜、李廷栋、马瑾、张国伟、李曙光、金振民和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培震院士等嘉宾。

  


2013年主办协办会议

中德地球电磁探测双边研讨会

2013830日—93日,中德地球电磁探测双边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加深中德两国电磁法研究者之间的相会了解,并探讨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地球电测测深。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巍然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近年来国际合作情况。中德科学中心主任Heike Strelen博士和本次会议共同主席、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Spitzer教授也先后致辞。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地球电磁探测方法在地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学基础研究包括对地壳和地幔结构及地质过程的探测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区域的探测方法研究,并与国民经济社会相关的领域如能源、资源、矿产、地下水、环境等具有直接关系。本次研讨会可以促进中德两国电磁法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参会者的报告主题涵盖了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的多个方面。涉及到数值模拟和反演方法研究、小波模型表述方法以及在岩土工程和地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研究。仪器设备研发包括能够对广大区域和人员难以到达区域进行快速勘探的无人机载地球物理设备,具有新型场源和接收记录仪的地面电磁勘探设备以及用于海上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的海洋电磁仪器。地热勘探和二氧化碳封存监测井中电磁方法研究。与会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有利于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磊和国际合作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席、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主持。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代表共90余人,分别来自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明斯特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亥姆霍茨联合会波茨坦德国地学研究中心、联邦德国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科隆大学等7所德国大学和研究所,英国莱斯特大学和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浙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长江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14个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

 93-4日,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和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Spitzer教授、科隆大学地球物理与气象学研究所所长Bulent Tezkan教授和捷克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电磁研究室主任Josef Pek博士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并给研究生作了学术报告。

 会议期间国内外代表和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加深了电磁法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多个领域探讨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2010年主办协办会议

2010年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IAGR)年会

2010年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IAGR)年会和第七届“从冈瓦纳到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926-27日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北大学和教育部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处长姚玉鹏,中国IAGR主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翟明国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三忠教授担任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本次会议的主题为Gondwana to Asia: Evolution of Asian Continent and its Continental Margins(从冈瓦纳到亚洲:东亚及其大陆边缘演化)。会议吸引了来自12个国家的130位参会人员和40多名研究生。会上,86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还有40名专家将于928-29日进行会后野外考察。

  据介绍,IAGR协会定期组织国际会议,已成功举办6次。第一届会议于20021026-30日在日本大阪举行。每届都有国际顶尖级地质学家参与讨论国际地学前缘问题和进展,会议一般设立5个议题,同时颁发该协会出版的《Gondwana Research》刊物(2008年国际影响因子为3.728,位居地学国际期刊前5位)年度优秀论文金奖。

  本次学术会议在青岛举办,有利于推动我国地质学(含大陆边缘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地质工作者带来了国际研究前缘信息,促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同时,有助于促进中国海洋大学和在青地学单位地质学学科的发展,完善海大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

  会议召开前,吴德星校长会见了IAGR主席B.F. Windley 、秘书长M. Santosh,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大赉、翟明国和郑永飞,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刘保华等嘉宾。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召开时间

类别

1

Sino-German Bilateral    Symposium on Geo-Electromagnetic Soundings

中德地球电磁探测双边研讨会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予国

 

2013.8.30-9.3

全球性

 2

2010年国际冈瓦纳研究协会(IAGR)年会和第七届“从冈瓦纳到亚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三忠

2010.9.26-9.30

全球性

 3

美国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与全球变化前沿2010年青岛夏季讲习班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李广雪

2010.7.1-7.4

全球性

 4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前沿学术研讨会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翟世奎

2009.5.18

全国性

5

大河三角洲国际学术会议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杨作升

2008.10.30-11.1

全球性

6

第二届国际海洋地学及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华诗

2008.7.14-7.20

全球性

7

第四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研讨会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庆忠

2008.11.12

全国性

8

中国海沉积物“源到汇”研讨会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杨作升

2007.12.29-12.30.

全国性

9

第一届国际海洋地学及生命科学前沿研讨会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管华诗

2004.6.19-6.22

全球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