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外国语学院英语国际课程周顺利举办

发布者:梁泰铭发布时间:2024-08-30浏览次数:10


【本站讯】2024823-2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英语国际课程周系列讲座成功举办。本次国际课程周邀请了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叶子南教授和香港岭南大学文学院龙惠珠教授担任主讲。系列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策划和主持,栾雪梅、周奕珺、崔丹丹、高玉霞、赵静、孙今怡等广大研究生、本科生和部分教师积极参与,共同搭建了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讲座还吸引了北京、新疆等地高校师生前来旁听。

叶子南教授在首堂课上,精选《黑名单》中一段电影台词为切入点,深刻剖析英文翻译的精妙与细腻之处。在分析过程中,叶教授巧妙织入了翻译对等理论和翻译目的论,不仅强调翻译活动对原文语义和风格的精准再现,还倡导翻译实践顺应特定的交际需求和文化背景。在第二次讲座上,叶教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外语人如何高效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他以自己运用ChatGPT进行翻译的实际经历为案例,给大家展示了如何利用并操纵人工智能为翻译赋能。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人工智能翻译的优点与缺点,并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在翻译实践和研究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相反,译者应该在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文化洞察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机协作提高翻译效率与质量。叶子南教授的系列讲座不仅揭示了翻译实践的广阔前景,也指明了数字化时代卓越译者的发展路径。

香港岭南大学龙惠珠教授带领师生深入了解了中国口译史的研究路径。在第一讲中,龙教授见微知著,结合我国历史著作中的早期口译事件,指出“重译”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是一种作为国家强盛的修辞表征。她通过分析系列相关概念,推断其背后隐藏的微妙的意识形态。在第二讲中,龙教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聚焦“重译”的深层意蕴,配合部分史料文本中“重译”概念及其象征意义展开深入解读,并指出了古代“重译”现象背后的政治操控和意识形态考量。在第三讲中,龙教授以大量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作为动词的“译”和“重译”在早期历史文献中的运用情况,指出两者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场景的细微差异,还对数据中存疑的特殊案例展开分析,为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龙教授的第四讲围绕国际发表展开,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国际发表的心得,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培养自己的英文写作风格。


在每一节课后,主讲教师和主持人与上课同学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在场师生积极踊跃地就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与叶子南教授、龙惠珠教授、贺爱军教授展开热烈地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与会师生收获满满,加深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最后,贺爱军教授对叶子南教授和龙惠珠教授的精彩讲座进行了全面总结,并表达诚挚的感谢。他强调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从事翻译研究需要秉承追本溯源的执着精神,也需要拥抱现代科技,拓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通讯员:张美杰、李娇

审定:贺爱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