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3年5月15日,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欧洲汉学家的代表,全球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顾彬教授访问海大,分别于5月15日和16日为师生呈现了两场精彩的学术讲座。顾彬先生系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汕头大学讲席教授,2012-2016年任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首任系主任,对海大怀有深厚感情,讲座中顾彬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阐述了自己对于翻译的独特见解,其新颖视角给师生带来颇多启发。
5月15日,讲座的题目为《翻译与理解——为什么搞翻译是搞哲学》,顾彬教授结合德国的哲学传统,阐述了德国翻译研究的变迁历程,提出了从哲学角度审视翻译的全新视角。顾彬教授融合伽达默尔与施莱尔马赫的哲学思想,将翻译视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考、解释、理解与再建构的过程。讲座中顾彬教授以幽默的语言,对国际汉学界和中国翻译界某些学者围绕着文字转换的翻译批评视角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翻译批评应具备整体观,需要从宏观层面考量译文所传达的意义、价值与情感。最后的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踊跃提问热情参与,就翻译标准、跨文化哲学与翻译的国际视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16日,讲座的题目为《译本属于谁》,本场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翻译学博士生导师任东升教授主持。顾彬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译本的归属问题。他以充满诗性的比喻揭开了讲座的帷幕——“正如孩子最终会离开父母一样,作家的作品在一段时间之后也不再属于原作者,因为孩子走后,父母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孩子”,借此对传统的翻译忠实于作者的翻译伦理观提出了质疑。鉴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如作者的离去、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规范和文学美学标准,译者必须对文本进行重新理解、再次挖掘和创作。出版社时常出于读者喜好和市场需要对译本内容进行删减,编辑在对译文进行审校时也会提出修改建议要求译者做出调整,并且更正译者的语言错误。译本到底属于谁,——作者?译者?出版社?,对此顾彬并未给出具体的答案,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却引发师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通讯员:周奕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