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2020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2020年第43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11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以“作为事件的中国文学外译批评”为题,与海大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学术观点。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徐德荣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出席讲座并介绍了主讲嘉宾。
讲座开始,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学外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并梳理总结了各界学者对此的讨论和批评,并引用了西方哲学界的“事件”概念对此进行了阐释。从哲学的角度,中国文学外译具有事件性特征。现在翻译活动的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外译中”占主导的局面已经转向“中译外”与“外译中”并重的态势。刘老师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1)中国文学外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2)中国文学是否有必要主动外译,3)中国文学外译中应该如何选择翻译方法,4)中国文学如何才算“走出去”。刘教授总结了各方观点,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判断和回答。
随后刘教授就如何构建翻译批评事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把握契机,抓住典型案例,把握翻译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把握翻译的价值导向与伦理坚守。其次翻译批评事件的构建依赖于主体的意图和策略;也就是说,要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有组织、有意识地去构建事件。在批评形式方面,要重视读者地反馈;而在翻译策略地选择上,要抓住一个切入点,揭示背后的立场与伦理内涵。
刘教授最后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从事件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外译批评,同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推动这一事件的构建,有助于探寻并进一步彰显翻译批评的建设性,促使中国文学外译更有效地开展。从哲学角度来看,事件是“一个激进的转捩点”,是“一种被转化为必然性的偶然性”;事件不仅改变事物本身,也改变着事物所在场域的秩序。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在翻译事业蓬勃发展却潜藏种种危机的当下,具有建构性力量的批评事件或可为翻译批评带来新的活力,为翻译理论创新带来新的可能。
讲座结束后刘教授和海大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并就翻译伦理、翻译批评、读者考察等方面的问题和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交流了学术观点。刘教授从哲学角度看待当下的中国文学外译中的批评,其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启迪我们思考中国文学如何外译,在实践中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外国语学院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校外学者和同行专家等数百人于线上会议室参加了本次讲座。
通讯员:詹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