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0月25日至26日上午,应我院德语系邀请,德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来校举办系列讲座,分享其在文学翻译方向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诺德教授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1967-1994)、奥地利维也纳大学(1991-1992)、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1994-1996)等多所著名大学任教,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发表了约80篇有关翻译教学与研究的论文和专著。系列讲座共分三场:
讲座一:何为“文学性”?文学翻译——反映与反射之间(讲座语言:英语)
讲座二:仙境的下午茶:文学翻译中的功能角度(讲座语言:德语)
讲座三:异者性或异化——文学翻译中的称谓与专有名词(讲座语言:德语)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代表学院对Nord教授的到来表示真挚的欢迎。Nord教授从功能翻译学派出发,系统阐述文学翻译的特性与难点,审视对文学文本等值论并将其与目的论进行对比,结合文学叙事实例展示功能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如何作用于译者的翻译决策。
以《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汉语的不同译本为例,讨论了虚构文本描绘的“文本世界”与作者与读者所处的真实世界的关系,展示译者如何制造或者避免文化距离。在某些文本中,文本世界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归属,与读者的真实世界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距离”。在另外一些文本中则不存在文化标记,因而文本具有中立性和普遍性。在后一种情况下,读者趋于将虚构人物的将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以自身文化为视角进行解读即试图创造一种“零距离”。通过对德、英、西三语文本中所出现的称谓形式与功能的总体定义与分类,以文学作品及其译本为语料库研究基础,展示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及其对读者的效果。代词性与名词性的称谓属于寒暄功能。寒暄功能通过言语与非言语行为约定俗成的形式实现,作者遵循特定的套路或惯例,使作品中的虚构对话生动流畅。由于这些约定俗成的形式带有文化特质,译者须做出选择:要么向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标准靠拢,要么再现源语文化的表达模式,使译文具有“陌生感”或者“异质性”。
通讯员:沙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