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9月20上午,受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邀请,德国著名学者Prof.Hans-Jürgen Lüsebrink在教学区6315以“跨文化与科学认识——格奥尔格福斯特作品中他者文化的翻译、接受和研究”为题,为德语系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德语系主任杨帆、副系主任齐冬冬、王京平教授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此次报告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有关福斯特的有关信息,包括他的生平和主要著作。第二个部分讲述了跨文化以及翻译等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接下来则以其作品集中分析了所包含的跨文化元素并以跨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其批判作品的存在意义。
Lüsebrink强调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福斯特的作品,需要对其福斯特本人进行了解,他是德国自然历史学家、探险家、科学家、民族学家、旅游作家、随笔作家、记者与革命家。在这之中,最令人熟知的身份莫过于旅游作家了,他于1777年在英国出版的《南极和环球旅行记》(英文本)和1778至1780年在柏林出版的《约翰·莱茵霍特·福尔斯特和格奥尔格·福尔斯特的环球旅行记》(德文本)记录了跟随库克船长从好望角到南太平洋探险旅行的经历,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而且对南极洲和人类社会作了生动的描写,其中对塔希提岛的描写尤其令人神往。这部作品使他获得游记作者的声誉。而他本人从童年时起就在不同的国家游历,精通多国语言,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深谙多国文化。这也是他能够进行跨文化写作分析的基础之一。而之所以他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还因为他的创作风格,较之于同时代的作家更为现代化,更具批判性。据统计,他曾经翻译过130个文本,大多是从其他语言翻译成德、英、法,与此同时他也以这三种语言发表过许多作品和文章。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并未像传统意义上的作家们进行直译,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添加了注解或是评论,这样的创作为读者了解原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之后Lüsebrink教授所阐述的《面包树》更是很好地诠释了之前所讲的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个文本也是评论性文本的典型,其中收录了不同语言研究中对于面包树的解释和描写,将这些进行对照最后进行总结并尝试用德语去解释这种欧洲难以见到的植物,被誉为是植物学和民族学结合的典范之作。
在讲座结束后的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针对报告内容与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和交流讨论,为本次讲座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Lüsebrink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趣味性强,使所有学生和老师们受益匪浅。
据悉,Prof.Hans-Jürgen Lüsebrink是德国萨尔州萨尔大学的教授,系德国“德法研究协会”主席、德国“十八世纪法语社会研究协会”副主席、加拿大“法语区语言、文学及文化学术协会”主席。主要从事罗曼语言文化研究、德法跨文化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出版相关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通讯员:外国语学院德语系肖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