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11月3日下午,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导张绍杰教授应邀在行知楼报告厅做了题为《汉语文化特性的面子表征研究》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众多师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张绍杰教授提出跨文化交际中,首先面对的就是面子问题。中国要想“走出去”,要想有话语权,就要通过研究让中国文化为其他国家所了解。接着,张教授依次介绍了前人对面子和脸的各种定义,指出前人将面子和脸分开来研究,但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没有明确的界限。张教授继而向大家简述了他的研究思路,包括数据采集方法和分析框架。数据采集步骤包括:首先,输入关键字(面子和脸)提取文本;其次,检验文本是否与研究目的相关;随后,将符合要求的文本分为两类:动词+面子和动词+脸;最后,选择出现频率超过20次的作为最终分析数据。分析框架是张教授在参照Spencer-Oatey和Schwartz的理论基础上自己构建的。其中,面子和脸基于价值观的敏感因素分为三类: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观和以及认知价值观。
另外,张教授还向大家展示了数据分析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果:首先在动词+面子和动词+脸组合表征的特性上,面子相对于脸所使用的场合更为广泛,并且反应出更为积极的方面;其次,在价值观表征特性上,面子和脸表征的意义在深层次上实际是价值观的表征,公众个人形象是面子内在结构的最突出部分,声誉是面子表征的区分价值,而道德是脸表征的区分价值。最后,张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face”是面子和脸集合的不可分离的整体;第二,面子和脸是相互区分的,主要表现在面子是他人导向的,而脸是自我导向的;第三,“face”是他人导向的面子和自我导向的脸的双重统一。
讲座进入尾声,在任东升教授的主持下现场进入了热烈的互动环节。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称赞张绍杰教授的讲解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将面子和脸这个小问题做出了大文章。张教授也热情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如何构建理论框架的问题,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时,应广泛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文献,学习其中的有用框架,然后自己改造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框架。
张绍杰教授对面子和脸两个词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科学的研究,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及外国人正确理解中国意义重大。我们也应该多关注一些习以为常的词语背后的文化沉淀,让中国更有价值的文化更多地被外国人所知晓。
(通讯员:宗子涵)
张绍杰教授在讲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