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文教授《认知性对等的翻译实现》学术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王冠亚发布时间:2017-10-28浏览次数:743

 

    【本站讯】10月2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华文教授应邀在外国语学院N513教室为学院师生做了题为《认知型对等的翻译实现》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


    讲座伊始,刘华文教授以文学作品翻译片段为例,为在座师生详细地阐述了什么是认知型对等。刘教授指出,原文与译文一般为一种变通关系或派生关系,为了使外语读者在阅读作品中切实感受到作者表达,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实现“认知性对等”,即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其认知尽可能的与原文读者体会相同,实现双方认知上的一致。


    “翻译是认知转换的过程,翻译的结果是认知性对等”,刘华文教授将自身对翻译的认识与在座师生进行分享,并向各位分享了考察翻译是否能够被认可的四个维度:一、语法认可,译文在表达上是否符合译入语的一般规则;二、语义认可,语句意义是否表达通顺;三、语用认可,译文选用语句是否符合译入语语用规则;四、认知认可,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从而引起译文阅读者的共鸣。


    刘华文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因受不同生活环境及语言使用习惯的影响,两种语言的认知方式差异使得原文与译文完全对等是不可能存在的,打破绝对对等的幻象便似乎成为了一个悖论,也成为了译者的一大难题,但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认知层面上的对等是非常可行的。译者可通过上义词与下义词、隐喻与转喻、客体化与主体化等其它翻译方式实现译文与原文认知层面的对等。刘华文教授强调,认知性翻译是创造性翻译,所消耗的认知能力越多,获得的译文就越具有创造性,并鼓励在座学生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多多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在相关领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讲座过程中,刘华文教授就学生提问的中西方思维差异、语用差异方面问题进行了细致耐心地解答,并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刘教授风趣幽默的回答及举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华文教授的讲座与经验分享也为参会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翻译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本场讲座在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通讯员:董超凡  图:李彩云)

 

 

刘华文教授在讲座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