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2019-07
    【本站讯】7月15日上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和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禄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作了题为《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式探索》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及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院校的在读硕士、博士生参加。 报告伊始,张德禄教授介绍了话语分析理论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主流观点,通过对三个多模态图像语篇的分析,阐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产生的原因。结合具体的例子,着重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提出研究者应根据不同模态在实现多模态语篇中的作用,以适合其构成方式的方法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观点。讲座内容层层递进,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生动易懂。 随后,到场师生针对报告内容积极提问,张德禄教授一一作耐心解答互动。其中,李景娜老师提出可以结合眼动技术探究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的观点,张德禄教授表示认可,并为到场师生的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最后,应陈士法教授邀请,张德禄教授介绍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学习经历,鼓励大家抓住学习的机会,勇于探索。张教授不仅带来一场思想盛宴,他对学术的热情和严谨也感染了到场
  • 15
    2019-07
    【本站讯】7月14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李潇辰博士在外国语学院N217作了题为《语料库与话语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院校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 话语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李潇辰博士在本次报告中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的最新成果《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为蓝本,分析了语料库语言学与话语研究相结合的原因,介绍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式、方法、技术及成果,进而探讨其优势、不足与发展方向。 李潇辰博士在报告中结合具体的研究演示话语研究中常用的语料库技术,包括语篇衔接分析工具Coh-Metrix,质性标注工具BFSU Qualitative Coder,语域分析工具 MAT及搭配分析工具Sketch Engine等,并在演示过程中展示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报告最后,李潇辰博士与参加讲座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解答疑惑,同学们对语料库与话语研究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整场报告形象生动,在座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报告也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李潇辰博士在讲座中 通讯员:郭翰
  • 15
    2019-07
    【本站讯】7月1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民委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积家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做了题为《双语者和双言者的语言认知机制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多所重点院校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对外交往增加,讲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在不断增加。张积家教授以“双语者和双言者的语言认知机制探讨”为主题,主要针对双语者和双言者的语言表征和语言加工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因素影响双语者的语言认知、研究双语者的心理有哪些研究方法、双语和双言对讲话者的认知和人格有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报告中张教授从双语的词汇语义表征模型、双语的词汇语义联系模型、双语的目标词汇选择模型、双语加工中的语码转换、影响双语词汇表征及提取的因素以及双语词汇予以表征的实验范式六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报告最后,张积家教授应陈士法副院长邀请,对
  • 10
    2019-07
    【本站讯】六月的海大依旧凉爽,学子们的学习热情却如火如荼。秉持推动学术研究,培养学术氛围的初衷,外国语学院在学校文科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六月份开展了“学术讲座月”活动。该活动为期一个月,从全国高校邀请了十五位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以及韩国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为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场知识的饕餮盛宴。在翻译研究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马会娟教授率先进行了题为“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几点思考——兼论跨文化翻译能力的培养”的学术报告,认为随着我国国家战略“文化走出去”的实施,中国文化外译不论是从翻译实践还是从翻译研究两个方面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马教授从成功的英译案例中,得出文学翻译的质量与译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有关,而与译者的国别无关,英译作品取得成功可从文本层面的改写、广告宣传与赞助人的扶持、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探寻原因。大连外国语大学的杨俊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通过古典小说翻译构建中国形象——从文字转换到文化再造”。杨教授认为,中国小说西译在文化缺失和文化增值的双重功能下,通过文化认同、文化阐释、文化承载和文化改写,完成了汉语文本在西方国家的“
  • 01
    2019-07
    【本站讯】6月27日下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福雷斯诺分校人文艺术学院英语系终身教授,美国大学写作交流学协会常务理事、美国修辞写作学史女性主义学者联合会理事王渤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作了题为《北美写作理论与教学法探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滕梅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王渤以“北美写作理论与教学法探讨”为主题,主要梳理了自20世纪初开始北美写作理论的发展情况,并介绍相关主要理论与教学法建议。在讲述北美写作理论的历史发展时,王渤首先提到受19世纪哈佛大学的影响,当时英语写作课程仍主要关注纯文学;自20世纪起,高等教育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社会技能;30-40年代,新批评主义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对写作教学也产生影响;50年代,写作研究有了现代学科的雏形;60年代,经典修辞学被应用于创作;70年代,出现创作过程的认知性研究;80年代,出现修辞学的社会与历史研究;90年代,写作研究出现更多维的分析;进入21世纪,学者们对于写作有了“后过程”角度的研究。王渤紧接着介绍了几种写作理论,包括五步经典修辞学,现当代理论,自由写作,修正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习作的反应,话语社群,
  • 28
    2019-06
    【本站讯】2019年6月27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徐敏慧老师于外国语学院举行讲座,参会人数35人,为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与翻译方向学术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翻译报告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在校所学的理论、方法的一次实践,也是结业检验考核的内容。如何把学到的语言学理论、文学、翻译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真正应用到翻译研究/实践当中,解决(学术/理论/实践)问题,对研究生来说至关重要。徐老师就这一问题,从论文的特点、要求、选题、研究方法等角度为大家提供思路。首先,徐老师为大家解读论文的内涵及要求,并介绍了传统规定性和现代描述性两种研究方法;随后结合实例为大家讲解如何由大到小、逐步缩小范围进行选题;然后,徐老师讲解了描写研究的三步骤,即数据---解读--解释,并建议研究生阶段从个案研究入手;接着,落实到论文写作过程中从文献综述到结论的具体实操步骤;最后,徐老师提到几点论文写作/翻译报告中的常见问题,以警醒大家,避免走弯路。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结合自己论文写作或翻译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向徐老师提出了诸多疑问,得到徐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这次的讲座为翻译方向研究生学术论文与翻译报告写作理清了思路,开拓
  • 28
    2019-06
    【本站讯】6月25日上午,河南大学外语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译协理事、中国英汉对比学会理事兼典籍翻译分会副会长、国学双语研究会副会长郭尚兴教授在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作了题为《历史文化语用学——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方法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师生共同参加。讲座伊始,郭尚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文化语用学?”,选择历史文化语用学,是中国哲学术语翻译的现实使然,是中国哲学术语的基本性质使然,也是中国哲学术语意义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使然。接下来,郭尚兴又具体阐述了中国哲学术语意义的演变特征,由于中国哲学术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演变,形成了突出的历时和共时特征。在将历史文化语用学方法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时,应努力做到译出差异义、语境义、关联义、等效义。最后,郭尚兴总结道,若想准确的翻译中国哲学术语,首先,必须明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征及其特质,明了术语在抽象化过程中的意义变化的共时和历时发展轨迹;其次,必须基于历史上和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家、不同文本中术语群所聚焦的义理及其带来的意义变化和范式变化。郭尚兴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翻译近几年受到翻译界的重视
  • 28
    2019-06
    【本站讯】6月24日下午,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杨俊峰教授作题为《通过古典小说翻译构建中国形象》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共同参加。杨俊峰首先用《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几个充满幽默和道德寓意的故事开场,正是这些道德故事引发了传教士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开始了中国古典小说英译的崭新篇章。从1735年到1911年,中国古典小说的早期翻译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三个历史阶段。杨俊峰对比了中西方的小说构成方式,具体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采用各类翻译策略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翻译策略也逐渐多元化,不仅名称有变化,在故事单元的编排上也更加接近中文原版的方式。杨俊峰以《好逑传》片段的译文为例,具体阐述了译文中“中国形象”的构建。随后,杨俊峰详细的阐述了译者如何通过四种具体方式,通过文化认同、文化阐释、文化承载和文化改写,完成了汉语文本在西方国家的“再现”。在“自我投影”和“他者审视”的特性下,译文成为西方人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文本依据。中国小说
  • 26
    2019-06
    【本站讯】2019年6月20日上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界》主编马会娟在N217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题为《对中国文化外译的几点思考》的讲座,任东升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博士生、硕士生30多人参加。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国文化外译不论是从翻译实践还是从翻译研究两个方面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马老师认为在该焦点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中国文化外译应该由谁来做?如何看待译入和译出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中国文化外译中的改写?马老师以该些问题为指导,从中国文化外译的成功案例入手进行了探讨。马老师从《浮生六记》的翻译、张爱玲“自译”以及《王宝钏》英译的成功三个案例中,得出好的文学翻译作品首先应该是(翻译)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学经典作品;文学翻译的质量与译者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有关,而与译者的国别无关;英译作品取得成功可从文本层面的改写、广告宣传与赞助人的扶持、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探寻原因。讲座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成功外译与译者跨文化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思考翻译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的培养问题。马老师为听众们带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