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2020-11
    【本站讯】10月30日下午,西悉尼大学澳中艺术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字幕翻译专家韩静教授云端做客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她做了题为“交际和沟通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以腾讯会议辅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滕梅教授、徐德荣教授等学院师生参加了会议。韩静教授以“翻译是过程”为切入点,将译者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作为协商、调节和决策过程的变化过程。韩教授基于交际理论、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的任务不是追求绝对的语义对等,而是传达特殊语境中相关的文化内涵,实现交际目的。谈到如何处理译文,韩教授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电影字幕及《非诚勿扰》电视节目的翻译经验,运用大量而丰富的翻译案例,生动地阐释了翻译是一种协商沟通过程。她表示,要首先考虑句子的语境与深层含义,实现缺失与补偿的平衡。讲座最后,韩静教授回答了师生的踊跃提问,就翻译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做了解答。她表示,尊重原语是翻译的基础,译者不能随意改动作者的意图。韩教授建议翻译初学者广泛阅读,学习地道的语言表达,保持对翻译的好奇心。针对如何实现国
  • 01
    2020-11
    【本站讯】2020年10月29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2020年第43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11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以“作为事件的中国文学外译批评”为题,与海大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学术观点。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徐德荣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出席讲座并介绍了主讲嘉宾。讲座开始,刘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文学外译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并梳理总结了各界学者对此的讨论和批评,并引用了西方哲学界的“事件”概念对此进行了阐释。从哲学的角度,中国文学外译具有事件性特征。现在翻译活动的路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外译中”占主导的局面已经转向“中译外”与“外译中”并重的态势。刘老师分析了当下中国文学外译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分别是:1)中国文学外译究竟应该翻译什么,2)中国文学是否有必要主动外译,3)中国文学外译中应该如何选择翻译方法,4)中国文学如何才算“走出去”。刘教授总结了各方观点,对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判断和回答。随后刘教授就如何构建翻译批评事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把握契机,抓住典型案例,把握翻译的根本性问题,
  • 29
    2020-10
    【本站讯】2020年10月28日,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徐静波教授应邀通过腾讯会议为海大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越洋的近代中日交流——以中国学生留日和日本教习来华为中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姜春洁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师生及部分校外师生共150余人积极参加。讲座伊始,徐老师介绍了中国赴日留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历史背景,指出直到甲午战争惨败后,清政府才开始重视日本这个国家。之后,徐老师讲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赴日留学生而言的意义主要有两个:革命的温床和新知的媒介。关于革命的温床,徐老师指出当时的中国人去到日本后接触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发觉中国的闭塞和落后,于是逐渐萌生了革命的念头。他们在日本建立各种团体,中国同盟会便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之后,徐老师指出该组织的核心人员几乎都具有留日的经历,并且详细介绍了宋教仁、阎锡山、蔡锷、汪精卫、戴季陶、蒋介石、曹汝霖、蒋百里、陈独秀、李汉俊、周佛海等人物的生平及赴日学习的详细过程。关于新知的媒介,徐老师主要介绍了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李叔同等人的赴日留学的背景以及在当时的革命宣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随后,徐老师从在中国的
  • 26
    2020-10
    【本站讯】10月24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4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十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炳钧教授以”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思路”为题,以具体的不同主题的文学文本为例,展示解读过程,并对相关理论方法进行介绍。讲座由德语系教授王京平老师主持,王老师在讲座伊始简要介绍了王炳钧教授。王炳钧教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主要面向硕士及博士生教授德语文学、西方文论与文化学等课程,已发表、主编多部专著以及数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德语文学及文学理论、文化学。王炳钧教授首先谈到了文学课和外语专业在当今时代的合法性。“学文学没有就业前途”,“读书无用”,“没有时间阅读文学”——面对针对文学课实用性的质疑,王炳钧教授从外语学习者如何提高自身能力、文学如何通过建构世界给人类精神慰藉、文学如何影响读者并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全新经验等多个角度展开,捍卫了文学的学科合法性,为文学研究正名,并为德语学习者指明了方向。随后,王炳钧教授对三个具体文学文本进行了解读,指出面对不同的文本的多种解读思路。对Heinri
  • 26
    2020-10
    【本站讯】10月24日上午9时,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8讲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九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忠廉教授主讲,他做了题为“于无疑处生疑——为翻译研究寻根”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教授、徐德荣教授出席并进行点评与互动。讲座吸引了全国高校师生300余人参与。黄忠廉教授基于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密的理论思考向大家讲解了术语“原语”和“源语”的分辨问题。他以翻译研究中的术语混用现象为切入点,如“源语”和“原语”,“译出语”和“始发语”等,通过对“原语”和“源语”进行辩难,深入刨析二者的异与同,并指出各自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情况。他借助语料库向大家清晰展示了这两个词汇的使用情况,并从汉语本义的角度辨析两者的区别。黄忠廉教授还从翻译学术角度进行辩难,他认为二者的辩难实际上涉及术语本土化问题:“原语”可定为译学基本术语,指翻译中作者创作所使用的语言,而“源语”则仅用在三种情况下——回译、转译、变译的解释和讨论中。学科基本术语的厘定是其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黄忠廉教授的这一
  • 26
    2020-10
    【本站讯】2020年10月22日下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2020年第26讲暨“2020年全国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8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以“集体文化记忆与世界文学经典形成”为题,与海大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学术观点。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首先罗选民教授对比了2016年世界上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而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其中以莎士比亚的纪念活动最为声势浩大,这也与莎翁作品在世界上的影响相匹配的。相比之下,无论在国内和国外,纪念汤显祖的活动在规模和深度上都远不及莎翁。罗教授认为,汤显祖的世界影响远远不如堂吉诃德和莎翁的原因在于汤显祖的作品没有像莎翁作品一样构建起世界性的集体文化记忆。其次罗教授对“集体文化记忆”进行了定义。“文化记忆”概念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夫妇于20世纪末提出;而在这之前,也有学者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交往记忆”的概念。所谓交往记忆是以个人生平为框架的历史经验,通过日常生活的互动产生,以个体记忆为媒介,没有特定的载体,形式比较模糊。文化记忆则是在群体中,通过反
  • 23
    2020-10
    【本站讯】2020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孙建军教授应邀通过腾讯会议为海大外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唐通事与汉译西书》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姜春洁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60余名师生及部分校外师生参与。孙老师首先从日本在世界中的地理位置出发,介绍了位于日本九州岛的长崎县及熊本县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大量直观的图片资料向与会师生们清楚地展现了唐通事所居住的位置及环境,对唐通事的背景、分类、人数、工作做了简单的概括及介绍。之后,又详细介绍了何礼之等人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其次,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汉译西书的发展历史及具体内容,指出汉译西书主要为著作、译作及定期刊物,并表示字典在记录历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讲座中,详细解说了《和解万国公法》《格物入门》《地球略解》《附音插图英和字汇》等书籍,并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形象地展现了通事在汉译西书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唐通事在日本近代化中所发挥的积极与消极作用,并指出今后应解决的课题。讲座之后,孙老师逐一回答了同学们有关唐通事及汉译西书的相关问题,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对老师的严谨治学精神深感敬佩。讲座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鼓掌中落下
  • 19
    2020-10
    【本站讯】2020年10月17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6讲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7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河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正栓教授做了题为“邓恩诗中悖论现象与新批评悖论理论的关联性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任东升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硕士生、本科生及兄弟院校多名师生积极参加。 李正栓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了邓恩诗歌中的悖论与新批评悖论理论的关联。他首先总结了历代学者和诗人对邓恩诗歌的评价,由此引出新批评派对邓恩诗歌的高度赞誉,指出悖论是邓恩诗歌的显著语言特色,并分别以邓恩的爱情诗和神学诗为例阐释了其诗歌中的悖论现象。结合爱情诗中的特色意象及邓恩本人的人生经历,李正栓教授分析了邓恩诗中两种典型的女性形象及其作品的戏剧性特点。他指出,“邓恩的爱情悖论成就了玄学派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给爱情诗的创作带来新奇的灵感和独特的方式”。而在对神学诗的分析中,李正栓教授认为邓恩神学诗中的悖论充分体现了邓恩的宗教思想和对死亡的态度。邓恩对上帝“看似不敬,实则很忠”,对死神则极为不屑。接下来,李正栓教授从邓恩的诗
  • 19
    2020-10
    【本站讯】10月17日上午,由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人文讲坛第37讲暨“2020年外语学科发展大家谈”第6讲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顺利举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齐生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下的外语学习——外语学习的历史、现今及未来的意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王京平教授主持,吸引了130余名全国高校师生参与。 讲座分为四部分——“我们学外语在学什么”,“语言与第一次全球化”,“第二次全球化与外语学习”以及“外语学习新方向”。首先,刘齐生教授点明了外语学习与研究在如今的文化全球化视角下的意义。随后,刘齐生教纵观历史,阐明了外语学习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在第一次全球化阶段中,语言学习受到语言研究影响。早期汉语受到鄙视的现象与当时的语言研究观念密不可分。从早期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了解他人以认知自我、交流互鉴的语言观,到以洪堡、施莱歇尔为代表的“语言与种族共生”的语言等级观,刘齐生教授结合翔实的史料,旁征博引,揭示了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本质。在第二次全球化阶段中,外语学习主要受到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最后,刘齐生教授指出,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外语学习的新方向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