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
    2024-10
    Classroom-ba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CBQR): Methodological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本站讯】9月25日上午10点,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举办了第十三场学术沙龙活动。本次讲座由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会长、TESOL Quarterly主编Peter I. De Costa主讲,题为“Classroom-ba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CBQR): Methodological Prospects and Possibilitie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陈颖教授主持,共50余名师生参会。De Costa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五年二语习得领域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指出课堂定性研究正受到日益关注。在这一背景下,De Costa教授围绕方法论(methodology)与方法(methods)的区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方法论的广泛性及其与理论和学科的密切关系,指出方法论不仅是研究设计的框架,更是理论构建的重要基石。随后,De Costa教授引
  • 08
    2024-10
    【本站讯】9月24日下午2点,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举办了第十二场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会长、TESOL Quarterly主编Peter I. De Costa主讲,题为“The Emotional Turn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杨连瑞教授主持,5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De Costa教授首先回顾了二语学习者情绪与教师情绪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外语学习与教学过程均充满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语言教师的情绪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在这一背景下,De Costa教授围绕教师情绪研究的热点话题及主要研究视角进行深入探讨,从认知(cognitive)、社会认知(socio-cognitive)、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及批判(critical)等多个研究视角深入剖析语言教师情绪、幸福感、情绪劳动等话题。讲座过程中,De Costa教授具体介绍了Brofenbrenner(1979)的生态系统理论,出教师者情绪受到微观(micro-level)、中观(meso-lev
  • 3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七次学术沙龙于外国语学院N315会议室顺利举办,沙龙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本次沙龙由中国海洋大学孙迎宾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踊跃参与,并得到来自东南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延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师生的线上支持,参会人员共计百余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致辞,祝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学术沙龙的召开。高玉霞博士汇报题目为“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研究:主题挖掘、演进路径和生成机制(1942-2024)”,利用数字人文分析手段和工具勾勒20世纪40年代勾勒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的演进路径和生成机制。博士生周忠良以“新世纪以来译学话语‘中国性’构建:概念与方法”为题,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翻译话语的“中国性”构建特点与路径,从新视角解读译学话语的“中国性”特征。博士生张雨汇报题目为“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的历史流变与国家性初探”,提出“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概念,并就马克思主义翻译话语在1898年-2024年的历史流变展开讨论,探讨其背后的国家性。孙迎宾博
  • 30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耿强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315会议室以“话语来自实践: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话语研究”为题进行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任东升教授主持,贺爱军、栾雪梅、周奕珺、高玉霞、孙迎宾等教师和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伊始,耿强教授首先介绍了翻译话语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于中国的第二次西学东渐,在大量的翻译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翻译话语。对于八十年代中国翻译话语的整理和保存工作,其关注的重点是历史上的文献,而非正在发生的翻译现实,当时学术界讨论的重点也没有放在翻译实践之上,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尽管其他学科领域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为深入,但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并未能充分吸引翻译学界的关注。随后,耿强教授以话语分析为路径,结合元话语视角,考察了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等七大翻译丛书副文本所表达的翻译话语,对其话语内容和话语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丰富了与会师生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翻译话语的整体认识。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翻译话语的研究路径与语料库建设问题向耿强教授咨询请教,耿强教授对师
  • 29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音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桦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314会议室作了题为“由听到说: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语言输出的影响”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遥教授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和硕博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陈桦教授以“何为二语习得?”“何为外语和二语?”等启发式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当今大学外语教学的演变历程,强调应重点关注听力输入强化对口语输出能力培养的影响。她指出,听力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而不同的输入型教学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随后,陈桦教授详细阐述了三项创新性实验——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配音实践和反馈式演讲,这些实验基于扎实的理论框架,结合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实施流程,展现出教学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陈教授指出,词汇与篇章听写测试旨在提升学生的听力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实验结果显示篇章听写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口语水平;在配音实践中,学生通过模仿与重现语音语调,其韵律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而反馈式演讲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他们在实际交流中的流利
  • 27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4日,西安外国语大学党争胜教授应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贺爱军教授主持,任东升、高玉霞、孙迎宾、尚延延等老师和学院部分研究生参加讲座。讲座伊始,党争胜教授将翻译事业置于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深刻阐述翻译活动在国家翻译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党教授指出,高级翻译人才的培养正当其时,翻译教育大有可为,翻译工作不可替代。随后,党教授细致入微地分析了高级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八项基本素养——思想政治素养、译语语文素养、翻译理论素养、翻译技术素养、责任伦理素养、语言艺术鉴赏素养、语文写作素养、人文精神素养。在此基础上,党教授通过理论阐释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深入探讨了翻译背后的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传播逻辑,还从实践层面出发,对比展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人工翻译的优势与互补,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洞察翻译活动领域的窗口。讲座尾声,贺爱军教授作总结发言,表达了对党争胜教授的诚挚感谢。在随后的互动环节里,党教授耐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各类问题,其学术见解和务实的指导建议赢得现场阵阵掌声。通讯员
  • 26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26日,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方法选择”学术讲座在6309教室成功举行。讲座由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由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刘云虹教授主讲,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德荣教授主持。在本次讲座中,刘云虹教授聚焦文学翻译的本质特征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从翻译之“生”与翻译之“成”两个阶段对文学译介领域内翻译方法与翻译生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刘云虹教授指出翻译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认识翻译”,并以当下翻译领域的新变化为例详细阐释了要想对于翻译进行重新定位和定义,关键在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与把握。其次,刘云虹教授从三个方面讲述了翻译生成性的表征,即翻译的生成性关乎译本生命从诞生、延续到发展的整个历程,包括原作新生命的诞生、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生成、译本生命的传承与翻译的成长。她指出,经由阅读,译本意义阐释的可能性不断扩大,译本的价值与影响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不断得到拓展,译本也会因而获得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持久生命力。最后,刘教授还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案例提出了翻译方法在动态、复杂的翻译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并从翻译之“
  •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国家翻译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第六次学术沙龙于外国语学院N217顺利举办,会议主题为“国家翻译研究新进展”。该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提供学术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孙迎宾博士主持。学院教师、博士、硕士、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线上人员共计四十余人参与了本次沙龙。沙龙伊始,《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李建波教授做致辞,就本次沙龙汇报主题作简要介绍,总结国家翻译实践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及意义,表达学报对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关注,并介绍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办刊理念及其相关栏目文章。在专题汇报中,硕士研究生尹梦雯以“永乐时期国家翻译实践”为题进行汇报,认为明代永乐时期朝贡体系背景需要国家翻译实践的参与和实施,并分别从该时期国家翻译实践实施内容、实施路径及治理之用进行梳理,总结出国家翻译实践发挥保障朝贡、维系交流及宣扬国威之用。博士研究生周忠良副教授围绕“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概略”展开论述,剖析清前中期国家翻译实践的发起目的,考察清前中期四朝的国内语际型国家翻译实践活动,认为其对于清廷维护政治稳定,推动民族融合,确立政权合法性,构建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国认同具有
  • 24
    2024-09
    【本站讯】2024年9月18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李建波教授受邀在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N217会议室作了题为“英汉诗歌音韵表意及其翻译--兼议AI时代的翻译”的学术讲座。李锋教授、驻青高校青年教师及研究生等30余人参加,讲座由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李建波教授回顾了当前英语的地位和作用,并剖析AI时代英语学习的现状,引出人工智能对翻译活动及诗歌翻译领域产生的影响。接着,李建波教授以《巫山曲》英译为例入手进行剖析,将其与AI翻译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AI翻译形式上押韵对仗,但仍然丢失部分原文意蕴;并分享自己原创英文诗歌的原版与AI翻译版,结合其异同指出AI技术运用使诗歌翻译置身新境况。再次,李教授针对诗歌中音韵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见解,并以元音、辅音的区分为例剖析其对于诗歌翻译的意义。李教授认为,英汉诗歌翻译中声音的恰当运用可传递说话者态度与立场,创设具体情境氛围,但因文化不同,诗歌中音韵的翻译无法全然做到,需要译者对声音进行再剖析创造。讲座最后,与会师生针对英汉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向李建波教授咨询请教,李建波一一回答师生们的提问。任东升教授对李建波教授的讲座作总结发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