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金融学 Finance

本专业于1992年设立,在国际金融研究和教学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金融管理和金融市场实际运作理念与技术,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具有较强的金融市场研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熟谙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管理部门、跨国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并能够承担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富有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良好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掌握宽厚的现代经济学基础知识、当代金融理论体系;把握金融市场运作机理,熟练掌握金融业务的基本操作技巧;且具备金融机构及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金融业务部门的管理技能。

主要课程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金融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金融工程、金融市场学、利息理论、保险学、保险精算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企事业管理和财务咨询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大型工商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 国际经济与贸易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1992年设立国际贸易本科专业,1993年正式招生;20021月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建立以来,秉承“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基础宽、素质高、有专长、国际化”、能够胜任国际经贸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专业在2000年设立国际贸易学硕士点,下设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区域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国际投资、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港口经济与贸易、货物进出口实务等六个培养方向,2002年正式招生。2010年设立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点;2011年在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内设立区域创新与国际经济合作方向,2014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在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区域经济与贸易、港口经济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在山东省乃至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1、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2人,硕士生导师资格10人;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0人。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体系完整,与国内外同等水平高校的同专业保持一致,教师在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区域经济与贸易、港口经济与贸易方面的科研成果丰富。

2、课程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本专业确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中国对外贸易理论与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与跨国管理》、《国际商法》、《统计学》为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技术合作等领域。体现本专业国际化特色的课程包括、《国际商务谈判》(外教授课)、《国际金融》(双语)、《英语口语》(外教授课)、《专业外语》(双语)、《国际结算》(双语)。

3、教学科研。在科研工作方面,聚焦资源、环境、贸易战略与政策、世界区域经济与贸易、港口经济与贸易方面,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在SSCICSSCICSCD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6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承担科研项目3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7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达299.1万元,3人次获国家级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

4、毕业生深造与就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高,学生就职于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主要在银行、外贸企业、货代公司等部门从事国际结算、外贸业务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其就业地点有近一半在青岛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类城市的就业率约20%。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大多就读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出国深造学生年均15%左右。

5、学术交流与合作。本专业基于专业教师中较高的国际化学缘结构,十分注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奥本大学、罗德岛大学、挪威渔业科学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仁川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德国路德维希港科技大学、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入校举行讲座。

6、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开办专业以来,本专业密切关注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情况,积极面向山东省及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促进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的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发展相结合。发挥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地方国际经贸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紧密结合山东省及青岛市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及规划,为政府部门制定引导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密切跟踪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最新发展趋势,前瞻性开展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曾先后多次接受新闻媒体就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形势等领域热点问题专题采访,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效益;先后与新华锦集团公司、山东省机械进出口集团公司、青岛华青进出口公司、海程邦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青岛港务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国际海运总公司、青岛新金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青岛市跨境电商实习实训基地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在这些单位的实习,使各届学生充分了解进出口业务、国际货运代理、跨境电商等方面工作的全过程,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聘请这些机构具备高级职称及多年相关从业经验的管理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和兼职教授。

 

● 物流管理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2年,为满足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人才的需要,在中国----荷兰双边合作项目“物流管理培训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是首批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的33所高校之一。

本专业自2003年正式招生,近年来招生规模基本稳定,每年招收50名左右(文理兼招),学业合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正式设立了物流工程硕士点,下设海洋运输与运费衍生品、临港经济与港口规划、港口经济与国际物流、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以港口经济和海洋运输为特色的研究方向,是山东半岛重要的物流工程硕士点。其中,学院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覆盖港口经济和海洋运输的博士专业方向,2013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

1、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8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人,硕士生导师资格5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6人。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课程设置体系完整,与国内外同等水平高校的同专业保持一致,教师在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方面的科研成果丰富,有的已经具备国家一流水平。

2、课程体系。在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及其相关学科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更新和提高。本专业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学科理论来源,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为国际物流发生的前提,确定运筹学、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设计、港口经济与管理、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采购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为专业核心课程,确定港口经济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计量经济学、国际货代模拟实训为专业特色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涉及物流管理学科的数学方法、管理模式、软件系统、工程设施以及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管理学科的应用分支。

3、教学科研。在科研工作方面,聚焦港口经济和航运物流方面,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三年,本专业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数为1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高达6项,占总项目的一半还多,科研项目经费达74万元,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项和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项。本专业教师在SSCISCICSSCI、中文核心期刊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科学研究学术论文22篇,每年人均3.14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4、毕业生深造与就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专业匹配度较高,每年都有超过60%的学生就职于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主要在物流、工商企业、海洋运输等部门从事管理、营销和物流系统规划等工作。其就业地点有近一半在青岛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类城市的就业率约20%。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大多就读于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经贸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

5、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专业基于专业教师中较高的国际化学缘结构,十分注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罗德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斯维哥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学、德国路德维希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韩国仁川大学、日本神户大学、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台湾海洋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的港口经济和航运物流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入校举行讲座。

6、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开办专业以来,本专业密切关注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情况。积极面向山东省及青岛市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促进学生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的同时,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业务发展相结合。发挥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紧密结合山东省及青岛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为政府部门在港口物流规划、协同发展与管理等方面制定引导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加强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密切跟踪经济全球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前瞻性的开展国际贸易、港口物流规划、海洋运输的理论研究;曾先后多次接受青岛电视台、青岛广播电台、青岛新闻网、半岛都市报等媒体采访,就国际贸易、海洋运输等领域热点问题接受专题采访,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效益;与校外诸多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例如: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国际海运总公司、海程邦达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 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 Economics with Focus on Marine Economic Education

经济学专业的前身是海洋经济专业。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战略逐渐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根据学校“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专业发展思路,学院按照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来确定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办学基础,2002年中国海洋大学向教育部提出设立海洋经济本科专业的申请,并于2003年获批,自2004年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201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2013年海洋经济专业并入经济学专业,保留海洋经济方向。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经济学专业依托的一级学科为经济学(0201);二级学科为经济学(020101)。目前本学科具有区域经济学硕士点和应用经济学博士一级学科点,并于 2013被确定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系统掌握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熟知国内外海洋经济政策与管理规则;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胜任在海洋经济及其它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以下能力:①具备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②具备批判性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③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④具备海洋学、海洋生态学相关领域科学知识;⑤具备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⑥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竞争力。筛选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配备科研训练导师等手段,在导师的指导与培养下,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济学专业课程,围绕以下目标,课程设置如下:(1)夯实经济学基础:共设置了20门经济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必修基础课;设置了产权经济学等选修课程。(2)突出海洋经济专业特色:设置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概论、资源环境经济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渔业经济学与管理、海洋生态经济学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的课程。(3)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外语、计算机、高等数学、计量经济、科研和写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和教学环节的建设。(4)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锻炼,从大三开始筛选学生进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导师团队建设组,在导师的指导与培养下,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基础性工作。

经济学专业专任教师总数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专任教师中83.3%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67%。另外,专业其他类别师资10人,外聘教师5人。近三年来,经济学专业教师共承担国家级基金项目5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基金项目8项;其他7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经济学专业(海洋经济方向)学生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知识结构,使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到目前为止,经济学毕业生或者申请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或者是在海洋研究管理部门,另有部分学生进入银行、高校管理部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