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分类指导、水平贡献”四个维度,扎实推进新时代职称评聘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聘“指挥棒”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攀科技高峰,为学校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师德师风,严格第一标准。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主任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建立健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出台学校师德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日常考察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考核贯穿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人才引进等教师管理服务全过程。修订系列职称评聘文件,完善评聘程序,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前置程序、首要依据,做到“逢评必审”,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强化警示教育,引导全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聚焦教育教学,落实根本任务。严格教学考核,明确申报教授职称须参加本科课程教学评估并获得良好以上等级;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对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副教授本科课程教学评估要求在学校基本要求基础上由学院自行确定标准。强化教学实绩,取消科研论文作为申报教学突出类高级职称前提条件的限制;优化教学评价指标设置,增加参加教学比赛、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等评价指标;加强教研项目评价,对科研项目不作要求,对教学突出类教授单列晋升指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须有一年以上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的工作经历,或支教、扶贫、参加孔子学院及国际组织援外交流等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引导青年教师扎根教学“一线”,切实提升育人效果和育人水平。
聚焦分类指导,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岗位特点和任务侧重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充分引导教师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发挥所长,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教师系列按“理科”“工科”“人文”“社科”“体育艺术”和“教学业绩突出”分别制定申报条件;单独制定思政课教师申报条件,着重考察教学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实验技术系列突出“干什么、评什么”,根据任务侧重按实验教学类和公共技术服务类制定申报条件。突出评价质量导向,优化学术成果评价标准,切实破除“五唯”。规范学术论文指标使用,破除论文“SCI至上”,制定《理工科教学科研单位顶尖权威期刊目录》《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降低论文数量要求,提高质量水平要求;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申报人可选择不超过5项代表性成果送审,除论文、著作外,还可选送项目报告、技术报告、教学成果等代表性成果,引导教师产出多元化的高水平成果。完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提升信息化水平,优化外审系统,逐步建立了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高水平外审专家库,提高送审专业方向匹配度和精准度,提升送审效率;注重深入分析具体评审意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导向,不断精进教学科研工作。
聚焦水平贡献,服务国家需求。更加注重服务重大需求,完善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引导教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从0到1”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对于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可破格参评,不受论文、项目等成果数量限制。更加注重成果实际贡献,突出社会效益和长远利益,引导教师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业绩的考核,改变工科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等以授权专利数量进行评价的方式,代之以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作为评价主要内容;充分认可人文社科教师等在政府政策咨询、智库建设、在新闻媒体及网络上发表引领性文章方面的贡献,将决策咨询报告被采用情况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改变对医护人员以论文、著作、项目为主的评价方式,将高水平临床病案、护理案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以及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等纳入评价体系,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医护人员,对论文等硬性指标不做要求。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