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孙越: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发布者:张雪贝发布时间:2022-12-12浏览次数:68


 孙越,大气科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李建平教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三篇。

 我首先必须要感恩自己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亲历这伟大的时代,否则我所拥有的一切将无从谈起。研究生阶段的生活是纯粹的、幸运的,这是一段国家、学校、导师都在无条件支持着我向他们索取,让自己成功、成材的时光,这份特殊的经历让我心存感恩。很幸运我的少许成果得到认可,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有限的经历和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所有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两位导师的倾囊相助。我的科研启蒙老师,是我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导师刘敬武副教授,他也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刘老师以身作则,并用细致入微的指导告诉我科研是怎样的,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刘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不仅让我在硕士阶段取得一定成果,还为我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我的博士导师李建平教授则造诣深厚,教导我们要承担历史责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辜负祖国的栽培,要眼光长远,学会站在未来看现在。李老师诲人不倦,致力于人才培养,百忙之中能保证每周开组会,每周都预留和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这给我们创造了优越的成长条件。

 在我看来,做一件事最大的动力在于意义感,快乐科研的前提就是意义感。快乐不代表不辛苦,快乐代表的是内在驱动力。在开展一项工作或者试着去发现一个科学问题时,首先应试着去找寻、理解并落实其科学意义和价值,做有价值的工作不仅是我们自身价值的实现,让我们更容易坚持做下去,这也与最终取得的成果是否可以发表的标准是一致的。在我自己看不透一些工作的价值时,和导师和同学的交流往往使我受益匪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我们前行路上不知所措时,就要不吝啬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时间,大量输入才可能少量输出,大量的输入包括阅读文献和听报告,在输入时积累必要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后,才可能将理性认知转化为感性认识,进而有所创新,这一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才可能有所体悟,在批判和创新上,我还差的很远。然而,当遇到靠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则需要及时向他人寻求帮助,此时个人收获的成长也是最大的。

 学会质疑自己的结论,而不是质疑自己的能力。海洋与大气领域的工作离不开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计算,这个过程往往是容易出错的,存在且不限于数据存放格式、数据类型、数据单位、时空选择、计算公式等,我们需要想办法反复确认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因为基于错误计算结果的分析是徒劳的。除了质疑计算的结果,还应质疑自己的逻辑环节,是不是合理的、可以解释的、环环相扣的,如果逻辑存在疑点,则需要重新审视然后完善自己的结论。质疑自己的计算和结论是有意义的,然而出现错误往往会让我产生自我怀疑,后来我发现质疑自己的能力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现在的我是无法评判成长后的我的,我们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在经历自我质疑之后,往往还需要面对同行的质疑,这是对自己工作和自身素质的另一重考验,需要我们在坚定中勇敢。勇敢地面对质疑批判,理性思考他人意见的合理性和可借鉴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在接受同行评审的过程中收获很多,其建设性建议是很宝贵的成长资源,使我的工作得到很大提升。面对质疑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自我怀疑的过程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成果思考更多,理解更多,这一过程是珍贵、必要且有意义的。

学习和工作中,长期坚持是最难的,除了找寻意义感,张弛有度地安排工作和生活也是必要的。努力工作不等于长时间工作,而是在保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前提下高效工作,我们应摸索自己的工作节奏,合理给自己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以充实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最后,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