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海洋与大气学院师生圆满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任务

发布者:李星锐发布时间:2022-05-20浏览次数:387


2022426日,当“雪龙”号从锚地驶入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并与“雪龙2”合体,标志着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正式落下帷幕。海洋与大气学院青年教师曹勇和硕士研究生谢春虎分别搭乘“雪龙”船和“雪龙2”船全程参与了此次南极考察,并圆满完成考察任务。这也是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极地实验室”)第15次派出海洋与大气学院师生参加我国南极考察,为我国极地科考做出了长期贡献。

 “雪龙”号和“雪龙”2号停靠在我国上海的专用码头  (图片来源:雪龙探极公众号)

2021115日曹勇作为首批队员搭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开启了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谢春虎是第二批队员,搭乘“雪龙2”号于20211123日从上海出发,与“雪龙”号同时执行南极考察任务。这是我国南极考察第二次实现“双龙探极”,但与第一次相伴而行不同的是,此次考察,两艘破冰船所走的路线截然不同,分别按计划行动。在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利环境下,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南极考察站队员轮换和多海域考察,极大地优化了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更多的科考和考察站补给任务。

走航观测和定点观测是了解南大洋关键海区温盐特征、环境动力参数和生化指标的主要方式。本次考察“雪龙”号在别林斯高晋海回收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布放的潜标1套,获取了连续1年的海洋温盐流数据。该潜标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南大洋布放深度最深的一套潜标,潜标的成功回收为后续在南极深海区开展长期定点观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深入理解南大洋深海区水团变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曹勇作为物理海洋组唯一的女队员,全程参与物理海洋调查,顺利完成了各项观测任务。

谢春虎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极地科考,但是在“雪龙2”号上踏实肯干,认真负责,并被委以重任。在断面调查的CTD观测期间,谢春虎作为作业组长和安全员,主要负责关注CTD实时数据质量并协助实验室人员保障仪器和人员的安全。另外,谢春虎还参与了锚定潜标系统的布放和回收工作以及走航观测中的水文调查和的大气观测。

曹勇和谢春虎作为极地实验室的师生,秉承了极地实验室的自强拼搏的精神,在中国南极考察中充分展现了中国海洋大学师生的优秀素养。两位极地科考人回到学院后立即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为下一次极地考察积极备战。

我院师生的南极考察现场

附:“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POGOC)成立于20055月,20077月成为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一共有三个共建实验室)。首任实验室主任是赵进平教授,2017年实验室完成换届工作,史久新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至今。实验室整合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所有极地研究力量,充分体现了学校涉海学科完备的特点,汇聚了各个学科的优势,广泛开展极地科学研究,涵盖了南北极物理海洋、天气由于气候变化、冰雪遥感、海洋生态与资源、极地政治与法律等研究领域,逐步成长为我国极地科学重要领军力量。

实验室成员来自海洋与大气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生命学院、水产学院、医药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7个学院以及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0余人,其中,1人被评为中国极地考察先进个人,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人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入选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实验室现有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等流动科研人员100余人。

科研方面,实验室主持与南北极及全球变化相关的项目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极地基础科学前沿”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等等。

技术引领方面,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冰基拖曳式海洋剖面浮标”、“冰基程控绞车海洋观测系统”、“积雪厚度测量仪”、“雾能见度剖面仪”、“潜标定载荷破断保护装置”等仪器设备成功应用于南北极考察中。

中国海洋大学是最早参与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的高校,无论是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还是1999年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都有海大师生的身影。截止到20225月,中国海洋大学累计有216人次参加极地考察。其中,来自海洋与大气学院的研究生共参加中国南极考察13人次,参加中国北极科学考察14人次,参加国际北极合作考察35人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