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心中的海洋强国梦——张惠荣教授

发布者:党团发布时间:2017-09-12浏览次数:1048

1974级张惠荣

学弟学妹眼中的他

他,有着澎湃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他在海洋领域孜孜不倦地前行,勇做探路者,甘为垫脚石,只为心中的海洋强国梦。

  

——访1974级校友张惠荣

张惠荣,男,19528月生,江苏常熟人。1974-1977年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气象系海洋水文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装备分会会长、上海市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

历任上海海洋预报台副台长,东海分局观测预报处副处长、处长,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政府主管科技的副市长,中国极地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副局长、中国海监总队党委书记、常务副总队长,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局长。他多次被评为国家海洋局先进工作者、荣立三等功、获“优秀公务员”等称号。在《海洋开发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10余篇,并主持编写了《海域使用权属管理与执法对策》等多部专著,其中《海洋行政执法必读》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海监执法程序的业内工具书,获部级优秀图书奖。

  

  • 院士弟子的学生时代

    张惠荣,祖籍江苏常熟,1952年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初中毕业时正值十年“文革”,,从小学到初中两次跳级、成绩优异的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19749月,被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的张惠荣转道无锡坐火车来到美丽青岛。他挑着一根扁担,一头放着樟木箱子,一头放着被褥,沉重而简陋的行李丝毫不影响他入学的喜悦心情。就这样,张惠荣来到了山东海洋学院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学习,学习,再学习!由于他是从初中直接进入大学,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补习高中数理化等知识上,他勤奋刻苦地自学,用心钻研,对宿舍没有暖气等毫不在意。回忆起那段日子,张惠荣自豪地说:“认真学习对我非常有益。每天不仅能在书海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还能在书中找到对海洋的热爱,找到奉献海洋的决心和信心。”

    张惠荣师从文圣常院士。文院士才华横溢,学识渊博。那时教材稀少,文先生上课总是对着英文教材用中文直接授课,这些都让张惠荣无比敬仰,他从文先生身上收获了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在沟通交流和请教中,他与授课的老师们建立了十分融洽的亦师亦友关系。张惠荣感慨:“从良师益友身上,我找到了学习的楷模,找到了追求的坐标。”

  • 开拓进取的海洋事业

    1977年,经过了三年半的大学生活,张惠荣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海大园,毅然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来到了长江口的一个海洋站工作。张惠荣介绍,那个海洋站设立在船上,领导海洋站的是一位严谨认真的军人。船只需要回港补给,但海洋站的观测员不能随船返港休息,得从一艘船换到另一艘船上,连续工作几个航次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有一次休整的机会。张惠荣在这艘漂动的“海洋站”上,经历了风霜雪雨,学会了搏击风浪。

    两年之后,因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张惠荣被调到了船舶测报站工作。适逢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次大裁军,海洋局整体脱离现役归属地方管辖,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也从宁波搬迁至上海。1984年,国家海洋局决定组建国家海洋局上海海洋预报区台,张惠荣被组织委以重任,负责预报区台的组建工作。

    1990年,张惠荣调任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水文气象处工作,负责与厦门市政府共建厦门海洋预报台。这是在国家海洋局系统内第一个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预报机构。投入业务化运营后的厦门预报台在短时间内就使厦门每年因为风暴潮等灾害损失十几亿元的情景不复存在。精准的预报服务,实现了为地方经济保驾护航的目标和功能,这使得地方政府尤为重视灾害性预报。在厦门成功经验的推广下,东海分局所属预报单位均与当地政府进行了共建的服务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果,得到了国家局的好评。

    无论在哪个部门任职,张惠荣都非常重视业务建设。他与浙江省水利厅发起成立了第一个防潮减灾业务协作机制——东海区防潮减灾协作网。在这种机制的推动下,东海区的防潮减灾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每年为东海区减少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张惠荣在海洋水文气象业务方面的贡献,即便在他离开局长这个工作岗位后,也为人称道。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最早在预报业务领域应用数值预报手段的开拓者。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东海区的预报工作从经验预报转为半经验半理论预报。

  • 呕心沥血的海监历程

    2001年,张惠荣调任成立不久的中国海监总队任职。中国海监,是国家海洋局领导下的海洋行政执法队伍,1998年正式挂牌成立。此时的中国海监队伍,起步伊始,百事待兴。2002年,为解决海监队伍执法资格问题,张惠荣带领同事们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力促《海洋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的出台,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中国海监的执法主体资格,为海监队伍的壮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队伍执法资格确立了,紧接着,他着手全力推进各级海监机构设立,壮大队伍。在已经成立北、东、南三个海区总队的基础上,他积极推动省、市、县海监机构的建立,至2004年,中国海监3个海区总队、11个沿海省(区)市总队、51个市级支队相继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队伍架构基本完成。

    2003年,中国海监开始在全国沿海地区组织开展“海盾”专项执法行动,对重大海域使用违法活动依法严厉查处。2004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公布了十大“海盾”案件,有效震慑了违法用海者,有力打击了一批违法用海行为。“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个人和单位使用海域,必须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中国海监队伍用实际行动,将这条铿锵有力的法律条文,在中华大地上入土植根。为规范执法行为,张惠荣主持编写了《海洋行政执法必读》,作为第一本全面介绍海监执法程序的业内工具书,2006年,该书荣获部级优秀图书奖。张惠荣还主持编写了“海洋行政执法案例汇编”系列丛书,旨在如实记录海监执法典型案例,反映中国海监发展历程。同时他正在编撰的《我国滨海电厂温排水生态影响监测与评估》和《我国海洋权益维护的理论与实践》,也即将付梓。

    海洋维权执法,是国家赋予中国海监的另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张惠荣最为钟情并为之倾尽心力的事业。2007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监正式承担我国管辖海域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这一举措,意味着我国管辖海域从此实现了全天候、不间断的连续海上巡航监管,由此,中国海监维权执法工作迈入新纪元。如今,中国海监在钓鱼岛、黄岩岛及南海相关岛礁的维权交锋中,已经将这支队伍的风采镌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作为先驱者,张惠荣深感欣慰。

    回顾一生,张惠荣不禁感慨:如果没有海大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深远影响,自己不可能“羽翼丰满”;在海洋站工作时没有兢兢业业,自己就不可能被组织发现;如果在观测预报岗位没有作为,自己就不会被组织重用;如果中国海监没有主动出击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维权任务我们就无法完成。他勉励道,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国家的事业,都得虚心学习,主动作为,才能有所成就。

    张惠荣还表示,他虽然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将继续利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权益与综合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这个平台,像当年辛勤栽培自己的老师一样,尽心尽力地培育出祖国需要的高层次海洋人才。他祝福海大学子们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早日为海洋强国之梦添砖加瓦。

      

    【访谈后记】

    采访张惠荣校友后,感触颇多。他对工作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堪称楷模。从学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投身海洋的前辈的信念和追求。学长的一言一行,都是一个海洋人从内心迸发出的对海洋的强烈热爱。

    校友寄语

    每所大学都应具有特色,作为海洋性综合大学,就应该看重并专注于海洋学科的发展,以此来支撑学校的精神大厦,谋求学校的特色发展。

    ——张惠荣


(撰稿:吴彦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