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魅力 ——周发琇、于慎余教授访谈手记

发布者:党团发布时间:2017-09-11浏览次数:1589


              周发琇、于慎余教授合影


周发琇教授 简介

周发琇,男,19374月生,山东省青岛市人。1960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海洋水文气象学系。1981-1983赴美国Oregon State University大气科学系进修。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气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历任系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尤以海温的低频振荡及海洋对大气强迫响应的研究见长,“七五”、“八五”期间曾参加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国家攻关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俄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南海水温低频振荡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有《大气科学概论》和《雾》。

 

周发琇教授和于慎余教授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的教师,夫妻二人从大学到工作,一直在海大,可以说见证了海大的成长、发展、壮大。作为一名大气科学专业的本科生,能有机会了解气象界老前辈的成长历程与科研经历,自然是无比高兴,很兴奋地接下了对两位教授的访谈任务。但由于之前并没有任何的访谈经验,接到任务后,心中未免还是有些忐忑。

 与周教授的第一次接触是在电话里约定访谈时间,商量访谈的内容,周教授声音洪亮、语气平和,这让我紧张的心很快便放松了下来。令我没想到的是,临挂电话时,周教授还特意提醒我们来的路上注意安全,这句关心的话让我心头一暖,一下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让我对这次访谈更加充满期待。

 十一刚过,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们一行人如约来到周发琇、于慎余教授的家中。一进门,两位教授就热情的招呼我们,给我们端上水果,并告诉我们,不必紧张,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初见两位教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暖:周教授中等身材,身体很硬朗,炯炯有神的眼睛里充满着自信与睿智;于教授个子不高,温和的眼睛里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两位教授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就像我们的爷爷奶奶一样,我们的紧张情绪一瞬间烟消云散。访谈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因为需要,所以选择

 周发琇教授的家里是中药世家,1956年,高中毕业于青岛二中的他在高考时想要报考医学院,但由于出色的物理成绩被老师推荐参加山东大学海洋学系的招生考试,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他还是积极准备,认真参加并顺利通过。在建国初期的大背景下,“国家的需要就是你的志愿”,老师的一句话令周发琇坚定了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决心,同年进入山东大学海洋学系物理海洋专业学习。

 无独有偶,1956年,于慎余教授高中毕业于即墨一中,因为理工科的优异成绩得到老师认可,推荐参加山东大学海洋学系招生考试并如愿通过。于教授告诉我们:“不同于如今高考的自由选择专业,在当时由于国家的建设需要,像海洋等一些较为机密的专业采取的是‘政治上保送,业务上达标’的选拔模式,只有思想素质过硬,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才有这样的机会,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所以尽管当时并没有打算要从事海洋方面的研究,于教授还是选择服从安排,开始了物理海洋的学习。

19579月,经高教部批准,海洋学系改名为海洋水文气象学系,物理海洋学专业改名为海洋水文专业,海洋气象教研组改制为海洋气象学专业,并从原物理海洋专业选择了24名学生成立海洋气象班,从事海洋气象学专业的学习。周发琇和于慎余便是这二十四名学生中的两位。当时,周发琇任班长,于慎余担任团支书一职。从海洋领域转到气象领域,尽管有些自己的想法,但还是因为国家需要,他们义无反顾。

 大学的学习是艰苦而又枯燥的,像《高等数学》、《数理方法》等一些理论基础课一学就是两年,这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渐渐地,他们对气象学有了自己的新的领悟,开始了对这门学科的深入学习与研究。1960年,作为气象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毕业,两人均顺利留校任教。


教学、科研结硕果

 留校,并不是直接就走上讲台教书育人,他们首先要给自己的老师做助教,听老先生们讲课、带着学生实习、给学生批改作业、参加课后答疑,几年之后才正式成为教师,给学生们上课。

 此时的周发琇老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带学生外出实习,夏季气象实习,冬季高空实习,跑遍了全国各地:北到沈阳,南到海口,全国各大气象台站基本都去过。这些经历,让周教授不仅对不同地区的天气系统、天气状况、天气特点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为后来的天气学教学积累了大量经验。19673月,国家“09工程”下达科研任务,由周发琇任组长,组织10余名教师,历时两年,研究提供各大洋水文气象参数。19704月,国家海洋局组织黄、东海海雾调查,由周发琇老师负责,历时三年完成。

 周发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尤以海温的低频振荡及海洋对大气强迫响应的研究见长,“七五”、“八五”期间曾参加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的国家攻关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俄政府间海洋科技合作项目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南海水温低频振荡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16月,周发琇编著的《雾》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同年,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进修两年;1989年,周发琇任物理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系副主任;199011月,周发琇主编的《大气科学概论》由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212月,校党委决定:物理海洋学与海洋气象学系调整为海洋学系、海洋气象学系,周发琇任海洋气象学系主任;同年,就任首届高等学校大气科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310月,周发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路走来,我们从这些丰富的工作经历中看到了周发琇教授的辛勤付出,正是这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脚踏实地的研究,才会收获科研的硕果。

 与四处奔波的周发琇教授不同,于慎余教授自留校任教后,一直在学校内担任《天气学》课程老师。1990年,应系里开设新课的要求,于慎余赴国家气象局、气象研究所中长期预报组、北京大学等地进修两年,学习中长期天气预报,回校后开设《中长期天气预报》课程,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1998年,于慎余教授参与完成的“南海水温的低频振荡”,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无私付出,谨慎行事

 谈到教学,两位教授感触颇深,从事了近五十年的教育工作,他们对这三尺讲台有着太多的理解与感悟。

 周教授做事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默默的付出,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据于教授回忆,曾经有一位济南的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论文开题后决定更换题目,跟着周教授做毕业设计,考虑到学生的迫切心情,周教授不忍拒绝,便欣然应允。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那位学生都要打电话到周教授家里请教问题,有时候一问就是一个多小时,但周教授十分有耐心,即使牺牲自己吃晚饭的时间,也仍然耐心为这位学生答疑解惑,并不断鼓励支持着他。最终,这位学生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周教授也感到很欣慰。

 “科学研究马虎不得,一定得认真、仔细。”于教授对此深有体会。她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个学生在设计程序时,无论怎么调试,都无法正常运行,结果都不符合预期,无奈之下只得向于教授求助,于教授看后发现程序本身并没有什么差错,问题可能出现在数据资料上,于是从头开始筛查资料,最后发现是某一年的资料数据上缺失了一个小数点,才导致程序运行错误。“要知道,我们一般做气象研究,用的都是三十多年的资料,数据十分庞大,稍有疏忽回过头去排查错误,都将是很大的工作量,所以一开始研究时就必须要细心、认真。”于教授说。


用心传承,真诚期待

 如今退休后的周发琇教授是学校教学督导团的成员,负责监督、评价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对此,周教授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大学里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会兼任着不同的科研任务,压力比较大,但这不能够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教育学生是是很重要的。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不断地教学中汲取经验,总结进步,而我现在做的,就是在指导着青年教师们尽快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将知识更好的传承下去。”

 谈到师生关系,周发琇和于慎余教授都认为,老师和学生应该达成一种“亦师亦友”的和谐状态,提起当年学校八关山气象台的建设,两位教授仍记忆犹新。当时,周发琇教授参加了包括选址、测地、设计、核对和修改图纸等一系列工作,海洋水文气象系的全体教职人员和学生参加向山上运输建设物资的任务,师生们一同合作,用手推车、肩膀扛,将水泥、沙石等从半山腰运送至工地……正因为能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两位教授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在周教授七十大寿时,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自发赶回来为周教授祝寿,回忆起这些温馨的场面,两位教授的脸上更是高兴地乐开了花,我们听着也十分感动,深深佩服二位的人格魅力。

 从两位教授的言语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周教授说:“你们现在这个时代与我们上学的时候,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多好啊,所以你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在本科阶段努力奋斗,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访谈时,恰逢两位教授刚从美国探亲归来,于教授就跟我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在美国的见闻。“美国的大学生都很拼,他们的教育是一种‘倒三角模式’,越到大学学习压力越大,但因为他们所选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学科,所以学起来就很有劲头,我们中国似乎是一种‘正三角’结构,经过了中学阶段的拼搏付出,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这是非常危险的。你们要记住,趁着还年轻,在大学里多学一点知识,将来走向社会一点儿都不会吃亏。”听了这一番话,我们备受鼓舞,获益匪浅。


 原定两个半小时的访谈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我们很不舍地向两位教授道别。临走时,周教授给我们访谈组题写了赠言:“敏于行事,谨慎平实”。他勉励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我们通过这次访谈,收获了很多。海尔集团总裁曾经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周发琇、于慎余教授夫妻二人,用自己的平凡行动,为海洋气象事业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与不懈付出,培养了如今遍布祖国各地的气象人才。他们的朴实与睿智,他们的乐观与随和,他们的期望与鼓励,将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不断前进,正如海大的校训所云:“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撰稿:胡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