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人生德教双馨——访海洋气象学家秦曾灏教授

发布者:党团发布时间:2017-03-27浏览次数:1076


 

青岛的夏天像小孩子一样,说变就变。上午还晴空当头,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小雨,而且没有一丝要停的意思。这让我们访谈组所有人的心一下悬了起来,原本约定的访谈秦曾灏教授的任务还能按时进行吗?中午,接到团委老师的电话通知,访谈将如期进行,下午两点,学院会议室。我们长舒一口气,马上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由于天气原因,两点一刻,我们见到了秦曾灏教授。虽然已是八十高龄,身子骨却十分硬朗,脸上的皱纹记录着过去那饱经沧桑的岁月,眼睛里透着深邃的光,秦教授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这让我们很意外,也十分感动,同时深深感受到秦教授的平易近人,和蔼亲切。经过简单的交流,访谈正式开始。

  

走上气象之路

1952年,秦曾灏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通过高考考入南京大学气象学系,在气象学专业(本科)就读。秦教授告诉我们,当时为满足国家大规模人才需求,气象学系开始招收气象专科生,学两年基础知识,就被分配到地方参加工作,而他所读的本科,要读四年。四年里本科生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苏联式的教育,学习所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苏联的教材,接触的理论也主要以苏联的理论为主。1956年,秦曾灏从气象学专业顺利毕业,根据国家安排,在南京大学担任见习助教,主要工作是辅助天气学老师带领学生实习。

回忆起大学求学的那段时光,秦教授感触颇深。当时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有限,所以学到的知识并不深入,但是对今后的研究确实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秦教授举例说:“当时我们做气象预报,是要做一个二维的数值预报,就是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利用图解的方法做二十四小时正压的形式预报,因为当时没有电脑,我们都是利用手摇式的计算机,所以准确率并不高。但就是通过这种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数值预报的一些皮毛,这对今后的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结缘海大:二十八年奋斗路

1957年,根据组织安排,秦曾灏被分配到山东大学海洋水文气象学系工作。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二十四岁的秦曾灏经过近四十小时的颠簸,从南京来到青岛,开始了人生中难忘的教学、科研岁月。

刚到青岛的秦曾灏一开始从事助教的一些工作,协助老师完成一些教学任务,并参与了海洋气象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当时年轻的秦曾灏喜欢钻研问题,对科学研究方面十分专注,敢于质疑。我们访谈组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19629月份出版的《气象学报》刊登了秦曾灏的《对“李雅普诺夫运动稳定性理论在气象学中的应用”一文的一点意见》,文中指出巢纪平教授由于某些计算细节上的失误,因而所得到的关于斜压扰动是否发展的判据是不正确的。此后巢教授也刊文更正并表示谢意。从中我们感受到秦老对科学研究严谨的态度与深厚的学科功底。

到了60年代中期,因为反右运动的扩大化,秦曾灏被安排到青岛市城阳区蓝村下乡,进行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使秦曾灏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无法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如今回忆起来,秦老感到十分惋惜。1968年,秦曾灏调回学校,开始从事风暴潮的研究。面对一个新的领域,秦老并没有气馁,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旁听海洋学方面的课程,并结合自己的气象知识,展开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秦曾灏迎来了自己科研时代的黄金时期。

197812月,经中共山东省委文教办党组研究同意,秦曾灏任海洋水文气象系副主任;1982年,秦曾灏、冯士筰、孙文心合作完成的“浅海风暴潮的动力机制及其预报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物理海洋研究所,秦曾灏任副所长;19848月,教育部科技司批准秦曾灏的“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课题;同年9月,秦曾灏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

1986年初,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秦曾灏教授调到上海台风研究所工作。要离开工作了二十八年的海大,对于秦教授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这里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近三十年的时光都定格在了这里,哪有那么容易放下?”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秦老言语中充满着感叹。

  

后海大时代

虽然去了上海工作,秦曾灏做科研时仍与海大的老师、学生有着较多的合作。1987年,秦曾灏、李志申、胡基福、张大错、刘秦玉合作完成的“北太平洋海域气象导航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4月,秦曾灏、孙文心、刘秦玉等完成的“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及数值预报方法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秦曾灏参与完成的“黑潮与黑潮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丰硕的科研成果的背后是秦曾灏教授的辛苦付出与不断钻研,是面对对困难与挑战的从容不迫,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断追求。

秦曾灏教授长期从事海洋气象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成绩突出。对大尺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及风暴潮研究造诣较深,曾主持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委)级重大科技项目共10余项以及直接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项目近10项。提起这些,秦教授很自然的说:“做学问就是水到渠成的功夫,只要你努力付出,刻苦钻研,是一定可以做出一些成绩的。”

  

专注教研,心系师生

说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秦教授认为,大学里的教师对待教育学生和科学研究两件事要同等重视,不能只重教学而忽视了科研,这样会影响科学的发展,也不能只顾科研而降低了教学质量,这样会耽误后生。“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形象生动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不是把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给他们,这是传承的过程;而科研说到底就是创新,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现在社会的发展这么快,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只有通过创新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秦教授说。

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理念,秦老不仅在科研方面屡结硕果,他的学生也是桃李满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十五届理事会理事端义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罗德海,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吴德星……谈起这些学生,秦教授脸上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谦虚地表示:“在这漫长的科研之路上,这些学生能有今天的成就,绝大部分因素是他们自身的努力,我只是负责把他们领上这条道路,怎么走关键还是在他们自己。”

秦老不仅对学生关爱有加,对自己的恩师们也是十分的敬重。19841月,海洋气象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第二批博士点之一。作为我校海洋气象学博士点创建人之一,秦曾灏教授对创立博士点的过程记忆犹新。他表示,创立博士点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与领导对博士点创建的重视和一些老师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申报时,学校成立了博士点的班子,由秦曾灏牵头组织开展工作,而当时一些比他年长、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像王彬华先生、王景明先生、左中道先生等都是这个班底的成员。“如果没有他们对我的信任和辛勤的付出,单靠我一个人是没法完成这项工作的。所以现在提到博士点这件事情,不能忘记他们在背后做出的贡献。”秦老如是说。

  

访谈接近尾声,秦教授勉励我们:“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发展得这么好,科研教学工作的质量稳步提升,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间,抓住机遇,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为祖国效力。”

短短的两个小时,我们从秦曾灏教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对教学工作的严谨认真,对科研事业的不懈追求,对学生的教导与关爱,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恩……秦老的经历就像一本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用心学习。如今我们站在大气科学这条路的起点,希望有一天,也能像秦教授一样,静下心来,慢慢享受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


  

  

文:亓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