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命学院“黄蓝交汇 陆海共护”服务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社会实践项目纪实(二):访河口单位 寻生态良方

发布者:田鑫发布时间:2024-02-12浏览次数:10

20241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黄蓝交汇 陆海共护”服务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博士调研团前往东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一行4实地走访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海洋生命学院党委委员周斌教授带队进行调研,学院在职研究生辅导员胡立君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合影

130日上午,团队成员首先到达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与相关负责人开展座谈。研究院生态室主任董洁对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师生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周斌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解释调研团成立背景,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学习不断深化双方单位合作,积极服务东营市黄河口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团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工作,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拓展眼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发挥自身本领,提供科技服务。胡立君重点介绍调研团进行本次调研的三大方向:生物多样性调研、环境污染调研和科技服务调研,结合在前期工作中发现的黄河口物种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探寻解决黄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问题的方法,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生命学子的生态学专业特长。董洁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艳芬分别就调研团提出的三大调研方向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对于生物多样性,黄河口地区获批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植物和鸟类保护工作卓有成效,水生生物资源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仍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几年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积极态势,黄河口三角洲作为黄河冲击形成的新生湿地,其生物多样性较少,湿地整体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若想实现黄河口保护区的整体保护,需要陆海兼顾,管理统筹。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左明结合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补充介绍,黄河口地区生境的变化还受到温度、盐碱等自然因素影响。

会上,周斌与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就加强双方单位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以成立博士服务团和学生实习实践等方式加强校地联动,持续开展科技服务。

团队成员到访东营市海洋发展研究院进行座谈

130日下午,团队成员到达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付作民、总工程师欢迎调研团一行的到来并介绍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周斌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胡立君对调研团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深入了解双方情况后,勘测局工作人员针对调研团的调研内容进行分析,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强调《黄河保护法》是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和支撑,详细介绍了黄河水文、淡水生境和海水生境选择、优势物种和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影响及黄河科学保护意义等内容。

会上,徐从亮向调研团整体介绍了黄河口陆海湿地生态演化治理实践,长跨度、多角度、全方位介绍了黄河口湿地生态演化,令调研团收获颇丰。付作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目前黄河口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计划和需求,并围绕如何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展开讨论

团队成员到访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进行座谈

徐从亮介绍黄河口陆海湿地生态演化治理实践

团队成员与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相关负责人合影

寒假期间,调研团成员紧紧围绕团山东省委社会联络部“法护黄河青春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实地走访调研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相关业务单位,充分了解和学习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现状和面临挑战,发挥专业特长,提供科技服务,积累实践经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大青年力量!

据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黄蓝交汇 陆海共护”服务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博士调研团作为学校唯一社会实践团队入选山东省“法护黄河青春行”青少年生态文明实践团队。团队长期深入黄河口及邻近区域开展现场调查分析、生态问题识别、实验生态研究、保护区管理建议等工作,踏实服务建设,为基于陆海统筹的黄河春季生态水量调度调控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低营养级生物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开展了黄河口区域海草床退化机制研究并开展了海草床现场修复。团队自2011年起就在黄河口及邻近区域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参与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我国典型人工岸段生态化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黄渤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与立体开发模式示范”等科研项目,以及“东营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修复项目,并以黄河口区域为研究核心及依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或参与的黄河口保护修复有关成果多次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