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海岸带工程地球物理、计算地球物理和大型处理解释软件研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十五”至“十二五”期间,主持承担了4项“十五”863课题、1项“十二五”863重点项目、1项国家“118”专项、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1项中科院知识创新课题、1项共建实验室重点课题和10余项与科研生产单位的合作研究项目。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100余篇)。出版专著10多部,翻译出版了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一书。
主要研究内容
1.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解决当前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与信息技术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研究目标,以研究和开发地震勘探和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新技术为特色,注重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开发工作,现主要进行基于模型的地震信息处理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复杂油气田物探方法研究、滩浅海复杂地表条件下的检波器藕合研究和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识别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方向以国家“十五”863重大项目为依托,研制开发并登记注册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有120个功能模块组合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一套(MBP 1.0)。由863主题办组织的软件测评和课题验收专家组一致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该系统“在叠前偏移速度分析、速度模型建立、叠前偏移成像、即时处理效果的模拟检验以及深水长周期鸣震的压制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在目前我国地震资料的生产性处理主要依靠国外软件的状况下,该系统的研发成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方向在山地地震勘探、复杂地质区噪音剔除技术等方面获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几年来致力于探索滩浅海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与胜利油田有关人员共同合作,在滩浅海复杂地表条件下的“检波器藕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该项成果已登记并授权6项专利。
2.海岸带工程地球物理
本研究方向以解决海岸带工程勘查中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技术的难题为研究目标,对工程探测的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介质成像和地质解释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地质雷达探测、浅层工程地震勘探和相应的数据处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研究方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多项生产合作研究项目为依托,已在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的地质雷达数据叠前偏移方法、稳定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地质雷达资料的时间域非线性反演方法、井间雷达探测裂隙和监测示踪剂随时间变化的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在浅层工程地震勘探方面所形成的多次叠加反射波探测和浅地层叠前偏移等技术方法已在海岸地质构造断裂带的调查、桥基基础地质构造断裂带的调查和青岛市奥运场地构造断裂带研究与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3.计算地球物理
计算地球物理是本学科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和培养研究生以来形成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方向涉及重、磁、测井、地震、大地测量、数学地质模型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地球物理数据的各种正演及反演方法研究和实际应用,已在井间地震与井间电磁的联合反演技术和地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面形成了自己研究特色。井间电磁成像用来对井间电导率分布进行成像,与电测井相比,它具有更深更大的探测范围;与大地电磁及地面-井电磁法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精度更深的探测范围,是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方向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与合作研究项目课题为依托,很好地解决了在油田生产测井中由于有套管对电磁波的屏蔽作用难以测量地层电阻率的问题和井下套管壁厚测量的定量解释问题,这对研制相应的测井仪以及定量解释地层电阻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
该方向主要正高职研究人员:
李庆忠(院士)、王修田(教授)、李予国(泰山学者/筑峰人才)、张建中(教授/筑峰人才)、刘怀山(教授)、孟凡顺(教授)、童思友(教授)、何兵寿(教授)
通讯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邮编:266100 电话/传真:0532-66782488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